一、 知识点精讲
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有事物情况 A, 则必然有事物情况 B;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 A, 但未必没有事物情况 B, A 就是 B 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简称充分条件。简单说就是有 A 必有 B, 无 A 是否有 B 不知道, 此时 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
逻辑表达式为 A→B。
考试常见的 A→B 的汉语表达为:
如果 P, 那么 Q;
若 P, 则 Q;
只要 P, 就 Q;
凡是 P 都是 Q;
为了 P, 必须 Q。
这五句话都可以符号化为: P→Q
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 A, 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 B; 如果有事物情况 A 而未必有事物情况 B, A 就是 B 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简称必要条件。简单说就是有 A 是否有 B 不知道, 但是无 A 的时候, 必无 B, 此时 A 是 B的必要条件。
二、 例题剖析
【例】 如果没有对新闻的敏感性以及自己独特的见解, 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
记者。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 那么以下选项不可能为真的是:
A. 甲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他具有对新闻的敏感性
B. 甲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他对新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欠缺敏感性
C. 甲不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而他有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D. 甲不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他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 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 “如果” “那么”, 以及提问方式 “不可能为真”, 确定为翻译推
理选非题。
第二步, 翻译题干。
(对新闻的敏感性且自己独特的见解) →¬ 优秀的记者。
第三步, 进行推理。
A 项: “甲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是对①的 “否后”, 根据否后必否前, 可以得到“甲既有对新闻的敏感性, 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推出;
B 项: “甲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是对①的 “否后”, 根据否后必否前, 可以得到“甲对新闻的敏感性或自己独特的见解”, 无法推出;
C 项: “甲不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对①的 “肯后”, 肯后得不到必然结论, 可能得到他有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推出;
D 项: “甲不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对①的 “肯后”, 肯后得不到必然结论, 可能得到他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推出。
因此, 选择 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