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存关于西藏较早的一幅历史画——《步辇图》
重要星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无论从政治上的统一稳定,经济的繁荣富强,文化的兼容并包,体现着唐人自信,豁达,文明的精神状态。文化是政治经济侧面的反映,唐代文化在总结魏晋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文化的,绘画创作在表现技法纯熟的基础上,又注入时代因素更注重捕捉人瞬间的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情绪特征。唐朝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人物画发展极其成熟,涌现了很多不朽的传世名作。
阎立本,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代政治家、画家,人物画成就较高,较精形似。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阎立本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步辇图》是他的代表作品,此画描绘的是贞观15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主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事件。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画中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大使禄东赞的场景,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深材大略和非凡气度。
作者的绘画也达到了相当高超的境界。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人物安排原则来处理人物大小和前后。在构图上,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风度,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具体人物的刻画同样十分精彩,线条流畅圆转,五官塑造精致细腻,深得人物的个性气质。尤其是三个使臣穿着相貌都反映出浓郁的异域风情。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突出,节奏鲜明。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是现存关于西藏较早的一幅历史画,具有历史价值,更是汉藏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历代帝图》、《职贡图》等。
考点分析:唐代的人物画达到历史的,对于人物神态的描绘淋漓尽致。《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会考查到的一个考点就是其背景的政治意义,也就是见证了汉藏友谊的历史,有时考题中也会涉及到它题跋的字体,是小篆的书体,这些都会作为客观题目呈现,对于它的作品赏析也是备考的部分。在近几年考题中,虽然没有出现过此知识点,但考生们依然要把《步辇图》作为复习。
六、中国现存较古的纸本中国画——《五牛图》
重要星级:★★☆☆☆
花鸟画在隋唐时代也已成为独立画种,并有了明显的进步。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著称于世。
之前的绘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绢之类的丝织品上进行创作的,而这幅传世作品《五牛图》是迄今发现的较古的纸本中国画。采用黄麻纸本作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
这幅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依次排开,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整幅画面生动地表现了牛的各种动态。尤其是中间一头牛,正对观画者,角度独特,由于画家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立体感强,因此也是形神毕具。整幅画面除较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画中五头不同角度的牛,用线勾勒,结构略施晕染,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考点分析:韩滉的《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较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1964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的《地主庄园图》也是一幅纸本画,但不是中国画。两者考生要做清晰的区分。
在唐代,禽兽画日渐增多,这类绘画的画家也需要认识了解,常出现于客观题目当中。如,擅长画牛的韩滉、戴嵩,其中,戴嵩的代表作有《斗牛图》;擅长画马的韩干、曹霸,其中,韩干的作品有《照夜白图》、《牧马图》,曹霸在画史上被称为“曹将军”。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知以上几个画家的合称分别指的哪位,如下表。
牛马二韩 | 画牛的韩滉、画马的韩干 |
韩马戴牛 | 画马的韩干、画牛的戴嵩 |
七、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重要星级:★★☆☆☆
风俗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画种,是以描绘人们的杜会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在中国绘画史上,风俗画在宋代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之作,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这幅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画面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再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画的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段落:开卷为市郊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生活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额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邻此接彼,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辽阔,内容异常丰富。全卷以散点透视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表现。布局有序,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较高成就,艺术表现手法的无比生动真切,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
考点分析:《清明上河图》同样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近几年的试题中对于它的考查点还不是很多,只出现了一些客观的小题目,但考生依旧要把这幅画作为内容去准备,作品的年代、作者等基础知识,当然还有一些深入的知识点,如:画面描绘的城市地点汴京是现如今的开封,以及画面描绘的手法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布局方式散点透视。
以上是绘画知识中“较”作品内容的汇总,试题中有出现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但并不代表在之后的考试中不会出现,考生们还是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透彻的学习,将知识进行多样化分类学习归纳,灵活处理运用,在考试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较后,华图教育衷心祝愿广大考生早日实现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