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军转干备考资料

首页 > 宁夏军转干考试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考试时政:“在我心里,有国有家也有你”

未知 | 2020-06-02 17:25

收藏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这,即使再忙碌的父母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这享受到父母的陪伴。

  有一群孩子,生来就与军营结下不解之缘,年纪不大,“兵龄”不短,爸爸是军人,妈妈是军嫂,他们有个特殊的称呼——军娃。

  有一种儿童节,叫做军娃的儿童节。因为爸爸是军人,荣耀来自父亲那一身迷彩绿,生活中少了父亲的陪伴,他们却多了几分成熟与懂事。

  “我的爸爸是超人,他守卫着祖国的大门”“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像爸爸那样”“爸爸就在手机里,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他”……童真的话语,让人收获欣慰与感动。

  孩子,你知道吗,远在边关的父亲不能天天陪伴你,等你长大了,会懂得何为军人的坚守、何为军人的付出。当你理解了父亲,他会为你的成长而骄傲。

  这个特别的节日,让我们把这个版面留给军娃,祝军娃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编者

  “因为你的爸爸是军人,所以你的生活中注定和爸爸聚少离多。”“在我心里,有国有家也有你。”

  又到“六一”儿童节,大部分边防军人此刻仍坚守战位,许多军娃只能在电话中享受父爱。

  边防官兵一年当中只有休假或家属来队时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此刻的他们,无法张开手臂拥抱孩子,只因他们手握钢枪,肩扛重任。

  在这属于儿童的节日,身在千里之外的边关,边防官兵各种方式向朝思暮想的孩子们倾诉关爱。也许只是一个热线电话,也许只是一段语音留言,作为父亲的他们正努力在孩子生活中留下父爱的剪影。

  让军娃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是建设好官兵“后院、后路、后代”工程的重中之重。“六一”前夕踏访南疆军区,笔者在采撷到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同时还发现,曾一直困扰边防军人的子女配套福利难落实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一系列悄然发生的变化,如同帕米尔高原上融化的涓涓细流,滋润着万千边防军人的心田……

  较难走的路,不再是找爸爸的路

  5岁的军娃肖强斌没想到,次到部队过春节,这么快就见到了在帕米尔高原守防的父亲肖博文。

  肖博文是南疆军区某边防团一名营长,常年驻守在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今年春节前夕,他的妻子钰带着儿子肖强斌前来和他团聚。从湖南老家出发后,5000多公里的漫漫旅程,娘儿俩走出了“千里迢迢一日达”的感觉。

  军车接机、护送,从山下到山上,以往3天的路程,这次仅用了20个小时。尽管带着孩子倒换了3种交通工具,但钰觉得与以往相比,这一路走得顺畅了许多。

  母子俩到达肖博文所在驻防点时,一家人的幸福团圆,瞬间温暖了高原的寒冬。时隔4个月,再次见到爸爸,5岁的小强斌乐得咯咯笑。

  连队来队家属宿舍并不宽敞,室内氧气接到床头,还摆放着几盆绿萝。中午,连队特意准备了红烧排骨,看着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跨越千里来到边关的军嫂钰,有种回到家里的安逸。

  每年春节前夕,是连队家属来队高峰期。那阵子连队来了不少探亲家属,孩子们在营院嬉戏玩耍,好不热闹。

  看着妻儿在这冰封雪裹的高原过得舒心,肖博文很是欣慰。在他长达15年的戍边记忆里,现在的情形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一年,时任边防某营营长礼的9岁儿子硕,因为太想念爸爸,暑假非要跟着妈妈“到高原找爸爸”。从西安到喀什3800公里的路程,9岁的硕和妈妈一路辗转,坐完火车换大巴,大巴坐完又换“皮卡”。

  艰难的跋涉,数小时的颠簸,高原反应严重的硕一路走、一路吐。历时4天,这个9岁的小男孩才和妈妈一起到了海拔3600米的营部。见到朝思暮想的爸爸时,小家伙“哇”地一声哭了。

  自然环境恶劣,条件有限,没住上几天,小硕就闹着要回家。那天,把儿子送上长途汽车,礼狠下心说了句:“以后不许再来看爸爸!”话音刚落,他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

  这样的经历,过去的边防军人家庭几乎都曾有过。地处山高谷深的帕米尔高原,边防官兵常年驻守在雪域一线,通往山外的道路狭窄曲折,冬季路况条件复杂,车辆基本无法通行,遇上紧急情况,守防官兵临时下山都是难题。

  近年来,上级加大边防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帕米尔一线连队守防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哨所不断升级换代,室内制氧机、电热炉、发电机一应俱全。边防路被打通“较后一公里”,哨所官兵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肉菜也不再是难题。

  “想爸爸,就去找爸爸。”如今,从祖国各地来边关探营的军娃越来越多。对军娃们来说,较难走的路,不再是找爸爸的那条路。

  较挠头的事,不再是读书上学

  去年8月,当女儿胡兴宇郑重地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交到爸爸手上时,扎根雪域高原30余年的老兵、一级军士长胡明,抱着女儿激动地哭出声来。

  在帕米尔高原,许多边防官兵的子女考上高中、大学,这也是让不少边防军人无比自豪的事。

  胡明的眼泪,饱含着深深的愧疚;女儿的懂事、理解与争气,更是让这位老兵感到欣慰。

  在边防军人的世界,与亲人聚少离多的现实,使得事业与家庭仿佛是他们生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而在18岁军娃胡兴宇的心里,她也是在上了高中以后,才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每一次不辞而别,理解了父亲肩头上的家国责任。

  读懂父爱,胡兴宇决定用奋斗回报父亲无言的爱——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是对父爱较好的。

  “以往军人子女教育问题,在不少戍边军人眼中更像是‘比攻山头还难’的挠头事。”目睹军娃成长成才的鲜活事例,南疆军区某部教导员马俊恒感慨良多。

  马俊恒驻守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妻子和儿子在相距不远的山下小城生活。如今,孩子即将上小学,身为父亲的他很想让孩子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

  毋庸讳言,边疆地区教育质量和教学资源,相比内地确实存在差距。部队驻守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边防一线,社会依托条件差、教育设施不配套、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教学水平受限,儿子马睿哲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马俊恒可没少花费心思。那段时间,马俊恒一边忙工作,一边还要抽出时间关心儿子的学习。

  同样的情况,也曾困扰过南疆军区某部干部张凌洁。他的儿子张江博原本就读于一所偏远地区小学,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

  这让张凌洁很是担忧。令他头疼的还不只这些,学校距离营区偏远,需要家长专门接送。他和妻子一个在部队抽不开身、一个在医院经常上夜班,因为送孩子上学的事,两人常被弄得疲惫不堪。

  南疆军区协调下,喀什地区双拥办主动找上门,积极为他想办法,张江博很快被转学到市区一所小学就读。经过努力,小江博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

  更令张凌洁欣喜的是,部队还专门指定一辆军用“依维柯”作为接送军人子女的校车,大大减轻了基层军人家庭的负担。

  四级军士长占平华就是一位校车驾驶员,对于这个有着16年兵龄、15年驾龄的老兵来说,承担接送军娃任务,已成为他军营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从2012年开始,占平华就负责开校车,一干就是8年,风雨无阻。

  更多的暖心举措接连涌现。近年来,南疆军区全力打造军娃优教工程。一位南疆军区领导表示,让边关军娃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就追梦筑梦美好人生,这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千万戍边军人的内心呼唤。

  “关心军人的后院,要先关照好军人的后代。”近年来,南疆军区军人子女升学率达到,5人考取了清华、北京大学这样的全国学府,有60余人考取全国大学。

  较难开口的话,不再是说“爸爸我爱你”

  “爸爸,我爱你。”

  当10岁的军娃贾薛韩主动给爸爸一个童真的“表白”,一向以硬汉自诩的贾伟眼眶红了。

  贾伟是南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参谋,常年驻守在边防一线,与爱人孩子总是聚少离多。

  由于缺少陪伴,小薛韩对于父亲贾伟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手机里,总是不愿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的父亲。

  每次休假回到家,看到孩子又长高了、变样了,贾伟心里却是沉甸甸的——他知道,孩子始终对自己还是感到陌生。

  每当看着儿子和妻子亲亲热热,贾伟心里就五味杂陈——他也很想和儿子亲近,但儿子只喜欢围在妈妈身边转。

  贾伟的经历,曾是大多数边防军人共同的心结。边防军人常年驻守一线,对子女的成长缺位、陪伴缺席,导致了军娃对军人爸爸的感情生疏。

  为了更好地弥补父爱的缺失、缺席和缺位,培养军娃与爸爸之间的感情,这几年,南疆军区逐步努力拓展边关军人与军娃的亲情互动空间,开展“军营开放日”“军娃走边关”等活动,邀请军娃来到边关和父亲一起过军营生活,体验父辈戎马生活,体味父辈艰苦付出。

  随着各项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边防一线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军娃走进边关、走近父亲,贾薛韩就是其中一位。

  那天,贾薛韩戴着一顶小红军帽,跟着爸爸贾伟一起徒步巡逻。

  一场活动下来,贾薛韩与父亲贾伟聊天的话题突然多了,互动也频繁了,甚至还拉着父亲的手,主动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次父子亲昵的时刻,贾伟已经足足等了10年。

  15天的团圆时光转眼飞逝,下山的日子终于还是来了。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贾薛韩猛地把头伸出车窗,大声对贾伟说:“爸爸,你辛苦了。爸爸,我爱你……”

  那天,贾伟一直目送汽车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雪山背脊,他仍是泪眼模糊一片。儿子那句暖心的话语,一直回响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上空。

  来到边关读懂你,拥有这份独特体验的,不只是贾薛韩,来自山东的12岁军娃田甜也是其中一员。

  去年,南疆军区在暑假期间组织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邀请了包括田甜在内的百余名军娃,来到边关军营,与军人爸爸共同见证边关巨变,增进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共融。

  那次活动中,田甜次亲身感受到了高原雪山的伟岸。每天听着军号起床,和爸爸一起生活、训练、巡逻,在20多天的耳濡目染中,田甜不仅变得更加坚强,对自己的军人爸爸也更加敬佩了。

  回到学校后,她还将自己的“经历”制成了视频,主动和老师同学分享身为军人子女的荣光。

  看着小伙伴们聚精会神的表情,站在讲台上的田甜,脸上写满了自豪。那一刻,她的心又飞向了帕米尔高原,和爸爸在一起!

  文章来源: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0-06/01/content_262781.htm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