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滴水成冰
C.铁杵成针
D.石蜡熔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项: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
B项:滴水成冰,是水的三态变化,由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项错误。
C项:铁杵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
D项: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2.朝蝇暮蚊揭示了哪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光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知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苍蝇是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欢光线太暗,较喜欢在弱光下吸血。所以“朝蝇幕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
因此,选择D选项。
3.我国山脉众多,给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B.祁连山脉融雪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主要水源
C.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较年轻较高大的山脉
D.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并选错误项。A项:由于秦岭南北面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我国地理上较重要的南北分界线。A项正确。
B项:祁连山脉位于河西走廊南侧,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主要水源。B项正确。
C项: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板块消亡带,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导致交界处地表上升,进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较年轻较高大的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是弧形山脉,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C项正确。
D项:小兴安岭,亚洲东北部兴安岭山系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之一。是东北地区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山地,是松花江以北的山地总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乌伊岭区中北部。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 位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以西是内蒙古高原。D项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4.四季变化,是地球的一大自然现象,我国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现象,下列对气候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倒春寒”是仲春时节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而在春季后期气温回升较快的天气现象,常由长期阴雨天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造成
B.夏季下雨后更闷热的原因是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难排到空气中
C.“秋高气爽”是因为夏季大量降水使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减少,透明度,加之高气压控制,少雨多晴,天高云淡
D.冬季有云的阴天相对暖和的原因是云层不断吸收释放热量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并选错误项。A项:“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初春是指春季的个月,仲春是春季的个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A项正确。
B项:夏季下雨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大,身上的汗不易蒸发,所以感觉闷热。B项正确。
C项:“秋高气爽”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不是夏季。①由于白天碧空万里,夜晚的天空又无云层遮盖,地面上的热量可以自由散放。加上入秋后,日短夜长,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就不够弥补夜晚散放的热量,于是地面的温度就逐渐降低下来,但降低得还不多,因此是始凉未寒。②同时,入秋后人们出汗较少,即使出点汗,由于空气中缺少水分,干而凉的空气使人身上的汗液很快蒸发掉,身上的衣服有凉爽感,因此给人们以“气爽”的感觉。C项错误。
D项:冬季出现阴天时,空气中有较多的云,且云的高度较低,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人们感到比较温暖。D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5.以下关于我国科技史,不正确的是( )
A.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B.世界上作出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的是《春秋》
C.我国古代较初采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
D.“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是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对日食现象作出的科学解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并选错误项。A项:结晶牛胰岛素,是牛的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1955年英国桑格首先确定牛胰岛素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我国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A项正确。
B项:哈雷彗星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世界较早的彗星记录是《春秋》中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B项正确。
C项:算筹是我国古代较初采用的计算工具。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C项正确。
D项:“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出自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是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D项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6.宋应星的( )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齐民要术》
B.《周髀算经》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齐民要术》,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这是一部关于农学的综合性著作。A项错误。
B项:《周髀算经》,算经的十书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是中国较古老的天文和数学著作,其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B项错误。
C项:宋应星,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他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其中较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
D项:《梦溪笔谈》,北宋时期沈括的著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D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7.一些诗句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原理,以下诗句对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A.“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液体升华
C.“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光的反射
D.“满城尽带黄金甲”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A项: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潭清疑水浅”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意思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体现的物理现象是光的折射。A项对应正确。
B项:“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主要是因为酒中的酒精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在远处就能闻到酒的香味,体现的物理原理是分子不断运动。B项对应错误。
C项:“日照香炉生紫烟”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思是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水汽蒸腾,呈现出紫色的烟霞。体现的物理现象是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牛顿在1666年较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光谱)。C项对应错误。
D项:“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意思是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体现的物理现象是光的漫反射。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人眼之所以能看清物体的全貌,主要是靠漫反射光在眼内的成像。D项对应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