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句
1.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安全。
2.要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3. 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线高高飘扬。
4.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
5. 从源头防御城市内涝的效果。
6. 相关地区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较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较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7. 要加强应急值守,落实工作责任,细化预案措施,确保灾情能够快速处置。
8.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从防汛责任落实、监测预报预警、避险撤离转移、防洪工程调度、山洪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涝、险情巡查抢护、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防汛抗洪工作。
9. 要加强应急值守,落实工作责任,细化预案措施,确保灾情能够快速处置。
10.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理论知识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2020年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思路和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破解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类新挑战新问题,坚持继承和相统一,既一以贯之强调以人为核心等新型城镇化长期坚持的核心要旨,又充分考虑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城市内涝频发等对城镇化工作提出的要求,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空间格局、城镇分类指引、城市功能、城市治理体系、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入手,对下一阶段我国如何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任务考量。这些工作思路具体,切实回应了城镇化亟需解决的复杂问题,目标务实、措施明晰、对策有力,对于各部门各地方把握、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应用写作-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书面材料。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
文种 | 标题 | 称谓 | 落款 |
汇报材料 |
【示范文章-汇报材料】
陕西西安推进全域治水 一泓碧波绕古城
目前,陕西西安市13条重要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全线拉开,547公里堤防整治加固工程启动。西安全域治水,治得污水净,保得河水清,引得活水来。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对护城河进行了东门—建国门、建国门—朱雀门、朱雀门—西门等4次规模化改造。较近的一次就是2019年开始实施的西门—北门—东门段综合改造工程。改建截污箱涵,进行河道防护,较大程度做到雨污水与景观水分离,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Ⅲ类。今年8月1日起,护城河开始注水,每天有6万立方米缓缓注入。
新水景不仅更清澈、更节约,还“动”了起来。截污、控源、流动、修复等措施,既可以蓄洪滞洪也可以将景观水与污水进行分离。采用退水、预留库容、腾空库容存储的综合方式对雨水进行管理,库容到144万立方米,城市内涝管控能力得到了大幅。
四、热点时评
治城市内涝,先治政绩观
入汛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多个城市发生内涝。这种情况并非今年独有。水利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解决内涝,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内涝频出,可追溯的原因很多。比如雨量过多、地势低洼;城市管道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镇化速度快,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规划落实走形,等等。然而,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内涝治理效果不理想,与“重地上、轻地下”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地下管网建设是看不见的工程,做得好也只是“隐绩”而非“显绩”,不容易被注意到,因而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地上工程”而不是“地下工程”。殊不知,心怀侥幸地认为“洪涝灾害不是每年都有”,忽视“地下工程”建设就是放任隐患不管。一旦暴雨降临,就会付出昂贵的经济、环境乃至生命代价,“地上政绩”也会大打折扣。类似的教训,不可不鉴。城市治理者,在注重城市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
治理城市内涝虽难,却并非无解。只要树立“上下并重”的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治理,就能找到治理内涝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要说难,城市治理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难,为什么有的能够集中力量实现,有的却经年累月、久拖不治?关键要看有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价值排序应有的位置上,是否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一旦真正重视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既然能建得好令人眼前一亮的“地上工程”,也应该能够扎扎实实搞好“地下工程”。
治理城市内涝,还需压实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事实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城市治理内涝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加快城市内涝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明确了相关治理责任。这方面,有些城市重视“地下工程”建设,舍得在“看不见”的地方加大投入,城市排涝能力大为,已经见到成效,经验值得交流总结。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内涝反复发作,不能说制度供给不足,关键还在于落实不够。能否取得内涝治理的显著效果,不仅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能力,也在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否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发展史。城市发生内涝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要根治则需集合各方面智慧、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更需要城市治理者怀着紧迫感,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格按照科学规划一步步推进。相信只要各方一道努力,逢雨必涝、“城中看海”的状况,终将成为“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