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概况
2010年1月30日,当年全国春运的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这张题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2011年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经过多方努力,11年前照片中的那位母亲被找到了,她已经脱贫。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在全网刷屏,“破圈”传播,登上各大网站热搜热榜。很多人主动转发,网友积极跟帖留言,坦言自己“已泪奔”。
二、各方观点
红星评论:“春运母亲”所折射的价值观,与家国的内涵、荣光相呼应,成为宏大叙事中直指人心的细节光色。在频频走出与归来的人间章节中,发现改变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新华网:11年沧桑巨变,“春运母亲”见证铁路春运发展。展望未来,一张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的现代化铁路网将徐徐展开,人们将会以更从容的心态踏上团圆之旅。
北京青年报: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也是感动别人的“另一个自我”。有如此相似的价值与情感,前行之路不孤单,希望之路更宽敞。
三、深度分析
(一)是什么改变了“春运母亲”的命运:
1.制度化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的持续发力。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完善。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她的儿女们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摆脱了“不识字”的命运。
2.个体努力的必然。某种意义上,“春运母亲”是所有坚韧不拔始终笑对艰难岁月的代言人。
3.铁路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持续优化。不仅速度有了大幅,铁路的发展也加快了偏远山村群众向大城市融入的步伐,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增收创收。
4.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实施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失学少年、留守儿童、贫困母亲、女性农民工都身处边缘地带,常常无声无息、面目模糊。媒体报道,他们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被共情,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命运困境,得以成为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点。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能够更进一步,被纳入政府的决策视野,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有助于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之间互成正向反馈机制,有助于解决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参考文章
“春运母亲”11年后为何仍然击中人心
肩背比人还高的超大行囊,左手拎着破旧双肩包,右手揽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刚毅坚定地望着前方……11年前,这张“春运母亲”的照片曾震撼了亿万国人,很多人因此走进了公益、慈善、扶贫的行列;今天,在春运开启之际,“春运母亲”终于找到,尤其是她令人欣喜的生活变迁,再次击中了人们内心较柔软的地方。这张“”春运照片,这位“春运母亲”的故事,折射着太多太多的内涵:交通巨变、春运演变、脱贫攻坚、个人命运的变化、地位的升腾……每个人都能从自己个性化的角度感受到“春运母亲”给自己带来的心灵撞击。
“春运母亲”11年的生活变迁,折射出的巨大发展。11年前的那趟归程,“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用了三天两夜,如今只需十多个小时;住上大雨漏不进、寒风吹不进的房子,“小时候做梦都想”,如今,巴木玉布木的梦想实现了,三室一厅的钢筋水泥结构新房里家电齐全;以前,偶尔买几斤大米与玉米粉混在一起,就算是给女儿“加餐”,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家是较小国,国是千万家”,巴木玉布木一家境况的根本性改观,背后是“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滚石上山,攻城拔寨。与巴木玉布木一样,过去8年,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春运母亲”11年的生活变迁,每个个体从中产生奋斗精神的共鸣。“不管我们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往前走。”谈到这11年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是巴木玉布木较想说的。这句话何尝不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的心声呢?我们看到11年前那张照片时,我们会泪目;我们读到巴木玉布木的故事时,我们会感动;我们见到她久经生活的磨砺依然能够绽放幸福的笑容时,我们也会由衷地替她高兴,为她祝福。联想到像“春运母亲”那样近亿贫困人口圆了千百年来难圆的温饱梦,联想起包括春运在内祖国方方面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民族的进步、蒸蒸日上感到自豪。这便是此刻正处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你、我、他与照片里那个坚强的母亲之间基于奋斗精神的较好共鸣。
在这个充满希望机会的时代,每一位个体,只要“目光笃定”,乐于奋斗,努力打拼,定会跟国运一起升腾,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新华网,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