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流域的沃野在哺育炎黄子孙生命和孕育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如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主人公一样,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累进式地阻却着国人前进的脚步,对科技、商业的传统漠视以及在近代大多数民众身上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守旧,似乎都在对这种从五千年前就已开始的落后作着注释。
较能表述上文观点的是( )
A.黄河流域的沃野在以前对中国人有利,但近代却没用了
B.黄河流域的沃野对中国的科技、商业在近代形成了障碍
C.农业文明对近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悲哀
D.土地不仅造就着辉煌的农业文明,同时也在限制着国人前进的脚步,只不过在近代才有所凸显
2.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较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更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了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与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欣赏自然需要视觉、听觉的体验
B.大自然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C.自然风景超出了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D.聆听自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3.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应遵循国际银行业共同遵守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基准,以推动和谐农村建设为己任,正确履行资源配置功能,对社会发挥正的外部效应,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实现双赢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目标
B.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应担负起社会责任
C.和谐农村的建设依赖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D.国际银行也都在追寻自身的社会效益
4.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正道直行固然有一种简约之美,但在参差多态的社会里,仅有这一招是远远不够的。灵动如蛇固然是聪明而富有效率的,但如果没有内心的方圆和规矩,纯粹的机会主义者行而不远。因而,社会这位无处不在的严师总是教化人们,要在坚持原则和事急从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无伤大雅和誓不低头之间找准分寸感。
较能体现这段话主旨的是( )。
A.歧路纷纷,直道而行
B.处世之道的选择
C.过于锋芒毕露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D.参差多态方为世界之美
5.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体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诗歌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走向舞台、影视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了“次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远胜古人
B.借助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诗歌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
C.表演者对诗歌进行“次艺术创作”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
D.普及诗歌需要借助舞台、影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
A项错误,文中并不能看出在近代,黄河流域的土地对中国人失去作用;B项概括不完整;C项错在农业文明五千年来逐渐地阻碍中国人的发展,而不是近代才成为中国人的悲哀。
2.答案:A
解析:
文段谈到自然除了提供风景还提供声音,这种双重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因而作者意在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风景的过程中,既需目视也需听音,A项符合此意,故本题选A项。
3.答案:B
解析:
由提问可知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为递进关系,用“不仅……还……”连接两个分句,落在后一个分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不仅要注重自身效益,还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B表述与之一致。故正确答案为B。
A为强干扰项,实现双赢是文段作者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期望,而没有涉及到金融机构本身的目标,故排除;C、D属于过度延伸,不是文中应有之义。
4.答案:B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总结词“因而”后面是文段的,B表述较为,体现了在“正道直行”和“灵动如蛇”中把握平衡。故正确答案为B。
A和D都只讲了处世之道的一方面,不够,故排除;C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到。
5.答案:B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这段文字是总分结构,首句是文段中心句,即利用舞台、影视多种平台保持诗歌长久的生命力,B项复述了这一主旨,故正确答案为B。
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理解超过古人”这个概念。C项偷换概念,“表演者对诗歌进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而非“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D项不够,不仅要普及,让人民群众接受,还要保持它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