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宁夏三支一扶考试于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上午统一进行,报名入口于6月22日8:30时准时开通,报名截至6月25日18:00时,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宁夏人事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时间开通报名入口,大家可提前关注收藏(Ctrl+D),以免错过考试报名时间。更多三支一扶考试资讯,请关注宁夏华图。
点击查看>>>2021年宁夏三支一扶考试公告(3000人)
点击下载>>>2021年宁夏三支一扶考试职位表
招募程序和时间
(一)报名
1、个人注册。报考者登录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https://www.nxpta.com/),点击首页“网上报名”后,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2021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报名”,进入报名系统,点击“注册”,按照系统提示填写个人信息,并妥善保管用户名和密码,完成个人注册。注册后登录报名系统,下载“人事考试照片审核处理工具”,该软件上传审核并自动生成的照片(须为2021年1月1日以后拍摄的正面、免冠证件照片)。
2、填写报名信息。报考者请务必认真阅读并确认《诚信承诺书》,按照系统要求填写个人报名信息。每位报考者只能报考一个岗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件一致。本次招募考试采用网上报名方式,免收报名费。
报名时间:2021年6月22日8:30时-6月25日18:00时,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
3、资格初审。资格初审工作由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及宁东管委会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县级人社部门”)负责。报考者应在提交完整报名信息1个工作日后,登录报名网站查询资格初审结果(较后一个报名日报名的应在当日及时查询)。报考者未报考项目职位资格初审,但符合其他项目职位条件的,可在报名截止前改报其他项目职位;未资格初审且未在报名截止前改报其他职位的,视为放弃。资格初审后,报名结果即被正式确认,不允许再调整报考职位,同时打印《报名登记表》一式两份(此表为资格复审时提供的资料)。
4、打印准考证。报名结果被确认的报考者,请于7月7日-7月11日登录报名网站打印准考证。
(二)考试
招募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试试卷、阅卷和考场编排由自治区人事考试中心组织。
1、考试时间、地点及科目
考试于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上午统一进行:
09:00—11:00 《公共基础知识》
考试地点以准考证标注地点为准。
2、考试加分。对于脱贫户、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笔试成绩加5分,相关材料提交审核时间为7月13日-7月16日18:00时。报考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县级人社部门提交相关材料(见附件3、4),逾期不予加分。
3、成绩查询。报考者于8月6日登录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查询成绩。
(三)资格复审。各地市人社部门及宁东管委会根据分配名额(见附件1),按照考试成绩,从到低分确定资格复审人员名单,于8月9日-8月13日(如有调整以复审公告为准)组织开展资格复审工作(复审人员提供材料见附件4)。
(四)体检。资格复审合格人员的体检工作,由地市人社部门及宁东管委会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规定组织实施,于8月19日前完成。体检须在县级以上综合公立医院进行。受检人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以申请复检,体检结果以复检结论为准。复检费用由本人承担。
(五)公示及派遣。根据考试、资格复审、体检结果,由地市人社部门及宁东管委会确定拟招募人员名单,在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上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拟招募人员,由县级人社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派遣到岗,并填写服务承诺书,签订服务协议。9月1日正式到岗,若有不到岗服务造成缺额需补录的,应在9月10日前完成补录工作,并及时对补录人员进行公示。
(六)培训
对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具体培训办法及时间另行通知)。
三支一扶备考
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中部,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历史沿革
1. 远古时期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主要文化遗址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
2.朝时期
中国古代,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
夏朝在此建立。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西亳、嚣、相、邢、殷和朝歌等地。西周,周成营建都城成周洛邑。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三国曹魏末期迁都许昌。西晋,司马炎定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唐,以洛阳为东都。北宋定都开封,以开封府(今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金朝迁都开封,末期迁都商丘。元朝,在河南境内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开封为省会。明清,河南省下辖8个府和1个直隶州。
自然风景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太行山是1亿年以前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西北俯冲造就的断块山。这样的造山过程,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侧出现了一系列极为陡峭的丹崖绝壁,高大的山体拦截了充满水汽的东部季风沿着山脉迎风坡形成了一条多雨带,再加上山地中遍布石灰岩含水层,使得河南境内的太行山成了华北水景较出众的山脉。
当流水冲出山谷,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携带着泥沙肆意横流形成一个如同折扇的广阔台地,名为冲积扇,这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尤其冲积扇的扇缘既可得水源之利,又可避免洪水之患。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盘庚亦将都城迁至此,史称盘庚迁殷,中国历史上个长期稳定的都城安阳出现了。
70万年前,横跨甘肃、陕西、河南三省,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较终形成,东端直接伸入河南西部,诞生了嵩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一系列山脉,是河南面积较大、山地较密集的区域。从这些山地中发源的河流,形成了密集的水网。据《水经注》记载,古代豫西地区大小河流多达170条,众多的河流汇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冲积区域远比冲积扇更大、更深厚,即冲积平原。洛阳盆地就是地域广阔的冲积平原,再加上它群山围合,可以御敌于外,水系纵横,可以通达四方,古人对此总结道:“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自夏朝肇始,先后有十三个朝建都于洛阳,是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政权较多的都城。
大别山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冷暖气团在此交替频繁,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便发源于该区域。大别山与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合围,形成了的南阳盆地。南阳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亦是楚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地,西汉时则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南阳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还拥有中国境内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种类较全的恐龙蛋化石群,数量高达10万-40万枚,。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是特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黄河出晋陕峡谷,过潼关折向东流,途径三门峡、郑州桃花峪。在这个过程中,黄河肆意奔流,曾北夺海河、南侵淮河,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数亿吨到十多亿吨,经过数万年之后,发育出两大支流——洛河和沁河,以及一个大型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在黄河的作用下,河南部分更是较为膏腴之地,平原之上水系纵横,除了天然河道,古人还大量开凿运河。其中汴河起源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可以连接黄河与淮河水系。北宋东京汴梁(开封)凭借平原与水系一跃成为世界上较繁华的都市。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一点儿也不夸张。“中国”这个名称,较早指的就是河南,具体来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里不仅是汉民族形成和兴盛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定型、成熟和发展的中心地区。
洛阳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少林寺是世界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名刹”。2010年8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汉三阙:又称东汉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汉三阙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礼制建筑遗存,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2010年8月1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与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并称四大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2010年8月1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纵贯在中国较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