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目前的国情下,高考是必要的,而且仍是相对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也是亿万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如果取消高考,单把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依据,很可能只对城市孩子有利,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生事物比较少.在这方面的得分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因高考制度的弊端就予以否定,取消高考显然有失偏颇,且取消高考制度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弊大于利。现在问题的关键在,改革完善当前的高考制度,让考试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
A.现今取消高考时机远未成熟
B.总体来说,取消高考弊大于利
C.取消高考将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
D.当前取消高考不如对其进一步改革完善
2.科学家们发现,鸟的翅膀虽然没有飞机的机翼那样坚硬,但它们却比飞机更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那是因为鸟的翅膀能够自由地伸展,从而巧妙地适应了气流的变化。在大自然的启发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研制能够弯曲变形的机翼。这种飞机的设计思想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让飞机的变形机翼略微向后收拢,以减少飞行中所受的阻力,同时降低遭遇气流时所带来的震动;飞机减速时,机翼又可以自动向前伸展,以便有助于飞机更快更稳地降落。但是要让机翼变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要用特殊的智能材料来制造这种可以变形的机翼,智能材料在受到外界的空气压力和刺激后能自动屈伸。其中由记忆合金做成的机翼材料,可以让飞机机翼在某种空气环境中改变成特殊的形状;另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是电压陶瓷,这种材料可以对电压、温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科学家指出,这种拥有灵活机翼的飞机至少还要20年的时间才能研制。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飞机将变得更加智能、舒适和安全,像各种鸟一样适应各种环境自由地飞翔。
较能地复述上述这段话意思的是( )。
A.未来的飞机将像各种鸟一样适应各种环境自由地飞翔
B.仿生学和智能材料学将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大自然
C.鸟的翅膀能够比飞机机翼更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
D.由记忆合金做成的机翼材料,可以让飞机机翼在某种空气环境中改变成特殊的形状
3.现代世界几乎使睡眠成为珍稀之物。我们有太多的灯光、声音,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很多要做的事情、要玩的游戏、要操心的问题,我们期望自己的大脑长时间高效地工作,然后灯光开关一响就关闭,但大脑不会这么工作,刺激起来的电机不会一下子就冷却。
这句话中“刺激起来的电机不会一下子就冷却”意思是说()。
A.电机要经过缓冲阶段才能停止工作
B.高速运转的电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冷却
C.兴奋的大脑不能立刻进入睡眠状态
D.现代世界的各种刺激使大脑过于兴奋
4.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持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这段话描写的作家的写作态度是(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无一字无来历
C.敬畏文字推敲琢磨
D.创作要追求真实
5.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B.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C.利与弊不是的,是可以转化的
D.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答案与解析详情请点击下一页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
文段在开头部分便明确指出,“在目前的国情下,高考是必要的”,并分析了具体原因,指出“因高考制度的弊端就予以否定,取消高考显然有失偏颇,且取消高考制度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弊大于利”。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高考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完善当前的高考制度,让考试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故本题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本段文字共7句话,可分4层。第1句话是层,讲鸟的翅膀能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第2-3句是层,讲美国科学家正在根据鸟翅膀的原理研制新型的机翼;4-5句是第三层,讲制造机翼的材料;6-7句是第四层,讲未来的机翼将更加先进。A项仅概括了第四层的意思,C项概括了层的意思,D项仅仅概括了第5句话前半句的意思,都不;而B项则对整段文字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且表述较为。故正确答案选择B。
3.答案:C
解析:
根据文段中“但大脑不会这么工作,刺激起来的电机不会一下子就冷却。”这里的电机指的是大脑,冷却是指安静下来,进入休息的状态,对应的是C项
4.答案:C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态度理答题。
由“……非发现这个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不能……敷衍了事”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写作中对文字的雕琢、锤炼,务必达到“”的修饰效果,不能应付了事,A项“语不惊人死不休”侧重的是“惊”,并非作者说的、恰当。B项侧重文章有理据,D项侧重创作真实性,均不。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总—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指出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接下来引用《淮南子》中的话“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来进一步说明利弊相互转化的问题。由此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都”说法过于,材料中说只有利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不等同于“都”;A、D项属于过度引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