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行测

首页 > 宁夏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

选言的分类

江苏分院 | 2021-10-19 16:13

收藏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当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了解选言中的一类,而对选言中的另一类搞不清楚。其实,选言不仅包含相容选言,而且还包含不相容选言,今天我们着重给各位考生分析一下这两种的区别。

  想必不少考生也百度百科查询到了选言的概念,它是这样介绍的:“选言又称为析取,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根据选言支之间是否具有并存关系,选言可分为相容选言和不相容选言。选言由逻辑联结词“或者”连接支而成。其支称为选言支,通常用p、q表示。选言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或者q,符号为:p∨q(“p或者q”)。∨称为析取词。”以上的介绍,或许很多考生会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解释一下。


  1.相容选言

  首先我们来看相容选言。相容选言是表达两个(或以上)事物中,至少有一个真、也可以都真的判断。或者说表达了较多有一个假、不会都假的陈述句。既然可以都真,就说明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逻辑上称作“相容性”。直观上,相容选言是含有“或者......或者”等关联词,以及在语义上相同的陈述句。因为选言具有可选择其中某个或多个的特征,故亦称“析取”。如:

  (例句1)甲精通英语,或者乙精通英语。

  (例句2)甲和乙较少有一人精通英语。

  (例句3)甲、乙两人,较多有一个人不精通英语。

  这三个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语义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说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精通英语的,也可能两个人都精通英语。

  我们以“甲精通英语,或者乙精通英语”为例。相容选言的符号形式表达为: pVq

  读作:p或q。上述语句可表达为:甲精通V乙精通。甚至可简化为:甲V乙。

  相容选言所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是可以并存的。例如:“小李会英语或者法语。”可以理解为小李可能既“会英语”又“会法语”,二者可以兼容,也就是同时存在。 相容选言的真值表可以表示如下:

  下面一道考题来感知一下相容选言的运用:

  【例1】某产品滞销或者是因为质量不好,或者是因为价格太高,或者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经分析该产品质量很好。

  那么:

  A. 该产品滞销是因为价格太高

  B. 该产品滞销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

  C. 该产品滞销或者是因为价格太高,或者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

  D. 该产品滞销既不是因为价格太高,也不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

  【答案】C

  【答题思路】

  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或者……或者……”,确定为翻译推理。

  步,翻译题干。

  ①质量不好或价格高或广告促销没做好;

  ②质量好。

  第三步,进行推理。

  ②否定了①的一支,依据“否定肯定式”的推理规则,可得③价格高或广告促销没做好;

  A项,该项中的“价格高”只是③的一种可能性,不必然成立,排除;

  B项,该项中的“广告促销没做好”只是③的一种可能性,不必然成立,排除;

  C项,该项可翻译为“价格高或广告促销没做好”,与③完全一致,可以推出;

  D项,该项可翻译为“-价格高且-广告促销没做好”,与③矛盾,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2.不相容选言

  而不相容选言又称为强析取,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如:

  (例句4)小张和小同时考一个岗位且只招一个人,要么小张考上了,要么小考上了。

  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相容选言所陈述的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是不能并存的。从例3可以得出:小张考上了,那么小就不可能考上,两者不可能同时考上。

  在逻辑结构上,不相容选言经常由逻辑关联词“要么,要么”连接支而成。这样,不相容选言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要么p,要么q。 不相容选言的真值表可以表示如下:

  下面再看一道关于不相容选言的例题:

  【例2】某公司要从赵、钱、孙、李、周、吴等6位职员中挑选两人出国洽谈项目,在挑选时注意到了以下情况:(1)吴与钱不能同去;(2)只有孙去时,钱才能去;(3)若李去,则周也去;(4)要么赵去,要么李去;(5)如果钱不去,则赵也不能去;(6)由于某种原因,孙不能去。据此,可以推出:

  A. 赵、周两人去

  B. 李、吴两人去

  C. 李、周两人去

  D. 钱、吴两人去

  【答案】C

  【答题思路】

  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步,翻译题干。

  ①¬吴或¬钱

  ②钱→孙

  ③李→周

  ④要么赵,要么李

  ⑤¬钱→¬赵

  ⑥¬孙

  第三步,进行推理。

  ⑥是对②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到“¬钱”,排除D项;

  “¬钱”是对⑤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赵”,排除A项;

  由④“要么赵,要么李”,由“¬赵”,得到“李”,而“李”是对③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周”。

  因此,选择C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