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1:“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1)论据分析
功成不必在我,出自 1932 年胡适的《独立评论》。原句是“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是说功绩、事情、事业的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的必然因素不在于我。通俗来说就是是指功绩、事情、事业的,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体现了一种宽广大度和高尚情怀。而“功成必定有我”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总书记指出:“我们说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倾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这句话作为论据可以证明政绩观,“显绩”和“潜绩”的辩证关系等。
(2)论证文段(背诵)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辩证关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都希望自己在任期内干出一番业绩来,这本无可厚非,也值得期盼。但是往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常常是欲速则不达。正如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结合到事实上,“显绩”固然重要,“潜绩”更加可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打好基础、管好长远,才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当前,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战略布局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联动、相互促进、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系统思维,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思想上和工作上摆正“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自觉抵制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多做顺民心、惠民生、利发展的好事,多创造惠及长远、造福后代的潜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论据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法治精神
(1)论据分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语出自《韩非子·有度》。韩非,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等著作,被誉为较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论证文段(背诵)
治理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要依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是管理社会事务,实现高效有序治理的根本手段与。正如《韩非子》中所说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48弱。意思是指法律的运用程度与的强弱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也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延伸,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世界也不应是法治盲区,治理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也要依完备的法律体系。世界上很多都制订了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净化网络信息管理。美guo良好的网络环境的根本则在于其运用法律将互联网与真实世界一样进行管控、日本良好的网络环境也在于其运用法律严厉打击非法制谣与传谣者;新加坡良好的网络环境也在于其依据法律成立专司网络谣言的管理机构。所以说,在虚拟世界,人们仍然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和底线,否则将受到惩戒。
论据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
(1)论据分析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安石传》。安石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指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既体现出了安石变法的毅力和决心,又让人看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让人对他这种勇于、改革的精神所折服。他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强调要从思想上破除当时人们不愿改、不想改、因循守旧的心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激励着许多改革者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大胆。
(2)论证文段(背诵)
是一个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使得事物裹足不前。古今中外的一切经验都能证明发展从不眷顾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故步自封者,而是将机会留给那些敢于、勇于和善于的人。从层面来看改革开放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难免会遇到阻力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大的勇气,打赢这场改革攻坚战。正如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一样。安石这一观点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陈规、开拓的精神,是一种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指引下的改革实践才成就了两宋的富庶。在当下,我们也要学会改变,适应和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坚持不懈走自主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求变,砥砺前行。
论据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持之以恒
(1)论据分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在古代就是一句“座右铭”。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较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在一些重要场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来相互告诫。古人也常将这类警语刻在盘盂几杖上,为的是在进退俯仰之间常能观览以自警。同时这句话作为一个论据的话能够证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更在于告诫人们坚持的重要性、过程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持之以恒,行百里者半九十等道理。
(2)论证文段(背诵)
做任何事情要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正如《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到善始很容易,但能善终的人却很少,这也是大部分人都难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思想上,行为上松懈了,逐渐偏离了原来的理想或目标。比如说:近年来所查处的一些腐败的公职人员当中大部分也曾是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抱负,在入党或入职之初也曾有过忘我工作劲头,也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成绩。然而,他们却没有走完这条光明的正道,忘记了初心,忘记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较后被依法查处,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示。在古代,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来相互告诫,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只有这样才能善始善终。这句话在今天任然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论据5: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论据分析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语出《韩非子•显学》。韩非(公元前 280 年-公元前 233 年),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显学》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之道也。”这段话的意识是指: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是从士兵队伍个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天下的正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旨在说明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大多都是从基层开始,不断的经过磨炼逐渐成长起来。这就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沃土,也是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是个人向上脱颖而出的平台。从基层做起,我们才能更接地气、更知民意、更懂国情。
(2)论证文段(背诵)
基层是青年人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的摇篮。古今中外的大成者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的基层阅历,在基层里磨炼,在基层中成长,进而成就自身。正如韩非子所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识是指: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是从士兵队伍个挑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基层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机会。同时,在实践中也可以锻炼、磨炼和培养人。基层是课堂,可以不断的磨练意志,本领,增长才57干。所以,年轻人的成长需从基层做起。唯有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在基层这块沃土上,汲取能量,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的公务员有了基层经历后才能真正的知道群众需要什么,真正的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的践行群众路线。
【请看下一页】
论据6: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1)论据分析
这两句话出自《诗经·蒹葭》和《荀子·修身》,原文内容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路险阻漫长,但一路前行终将到达,用以激励坚持不懈,一路前行。总书记在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原文内容是“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
守。”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观点。
(2)论证文段(背诵)
生态治理是关系人类发展的大事,需要坚持不懈,付出努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书记在讲话中曾经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但是,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我们就能赋之以人类智慧,让地球家园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论据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论据分析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变”“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目前仍然通用性。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这句话。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变通、、改革”等观点。
(2)论证文段(背诵)
只有不断变通,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是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只有变通才是不变的事物。改革开放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变通的产物,也是当今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西汉武帝派75遣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唐朝文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奘天竺取经,鉴真和尚六渡日本,日本多次遣使来唐,唐朝积极对外交流。这些都是用事实证明了变通以及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论据8:"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
(1)论据分析
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张共字大成序》,原文内容是“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强调了建功立业之时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以及专擅狭隘的危害性。司马光认为,专擅就势必褊私狭隘,褊私狭隘就众叛亲离。众叛亲离就陷入困窘;反之,协力就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可以。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引用了这句话。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要汇聚众力,齐心协力”等观点。
(2)论证文段(背诵)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合作,需要汇聚众力,方能众志成城。古语有云“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协力就可以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可以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可以。对于个人工作的开展是如此,对于的发展亦是如此。个人只有与同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的工作目标。的发展更需要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共频,与其他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论据9:“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1)论据分析
这句话引自总书记《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典出明朝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原文是“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意思是:治理关键在于使百姓安乐,而使百姓安乐的方法在于了解他们的疾苦。这句话点明了“治政、安民、察其疾苦”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了解百姓的疾苦,知晓百姓的需求,应民所需,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进而才能使安定。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治理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也可以用来论证了解百姓疾苦、知晓百姓需求的重要性。
(2)论证文段(背诵)
例 1: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较重要的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明顾炎武有诗云“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意谓越勾践栖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博得了人民的信任,百姓肯为之捐躯。封建君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然而当他来到人民中间,肯于多少代表一点人民的意愿,肯于多少与人民同一点甘苦,人民便可为其“致死”。我们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
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摘自总书记著作《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例 2:
要想让群众安居乐业,较重要的就是解决好群众切身的困难。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要我们把群众的疾苦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就能凝聚万千大众,汇聚建设、复兴民族的强大力量。
论据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论据分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语本出自《管子·君臣上》原文是:“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句话得到历代明君贤臣的重视,较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文种记载:“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在一般意义上就是强调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也可以证明调查研究,多方收集意见的重要性。
(2)论证文段(背诵)
广纳良言,多方收集意见是实现科学决策的根本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在做出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应该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决策的科学性和性。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意思是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这一点实践的较好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魏征向太宗进言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太宗深以为然,从此,他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即使在今天看来,唐太宗在当时所做出的许多政治抉择都是非常开明合理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唐初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