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考政治、经济、管理、公文、人文科技、法律这几个模块,总体来说,公基还是比较偏文科的,主要就是记忆,需要大量的记忆,本文宁夏事业单位考试网简单介绍几个剧种情况。
1、京剧
有“国剧”之称,曾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剧目例如《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别姬》等。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不断的交流、融合,较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的文化使者。
2、越剧
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被称为是“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全国都有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较广之地方剧种。
3、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4、评剧
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其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员有: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小二黑结婚》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评剧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
5、豫剧
中国“八大剧种”之一,河南的主要剧种,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其音乐丰富多彩,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演员有:崔兰田、马金风、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
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出现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大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大地方剧种”之称。
6、秦腔
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演员有:马友仙、窦凤琴,的作品有:《春秋笔》《紫霞宫》《和氏璧》《玉虎坠》。
7、黄梅戏
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其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演员有:严凤英、少舫、黄新德、马兰,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试题演练
1、中国戏曲是汉族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这五大戏曲剧种包括()等。
A.黄梅戏
B.昆曲
C.越剧
D.粤剧
【答案】AC。解析: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故本题答案为AC。
2、“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
A.男角
B.女角
C.没有性别限制
【答案】A。解析: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