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务员考试网同步重庆公务员考试网考试动态信息:2023年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_打印时间,2023公务员准考证。更多关于重庆公务员准考证,重庆公务员考试,重庆公务员,重庆公务员考试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重庆公务员考试网以及重庆华图教育!
2023年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_打印时间
2023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为2023年2月20日上午9:00至2月26日上午9:30,华图教育同步重庆公务员考试网开通2023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点击进入:2023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https://ah.huatu.com/zt/cqgwy/zkzdy/
打印准考证
报名审核通过且缴费成功的报考者,请于2023年2月20日上午9:00至2月26日上午9:30期间,登录报名网站打印准考证。如遇问题,请拨打网上报名技术咨询电话。
笔试
1. 内容。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分类分级原则。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满分均为100分,具体详见《重庆市2023年度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申论试卷分为“申论1”、“申论2”和“申论3”,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类型为“申论3”,乡镇机关职位申论考试类型为“申论2”,其他职位申论考试类型为“申论1”。
报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勤务职位的,还应参加公安类专业科目考试,分值100分,考试大纲可在报名网站查询。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
报考法院系统、检察机关职位的,还应参加法律基础知识考试,分值100分,考试大纲可在报名网站查询。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
报考其他职位的,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各占50%的比例合成。
2. 时间。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3年2月25日,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3年2月26日。具体安排为:
2月25日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下午 14:00—16:30 申论
2月26日上午 9:00—11:00 公安类专业科目
上午 9:00—10:00 法律基础知识
报考者应当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与报名时一致)参加考试。
3. 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研究确定各类职位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在划定合格分数线时将予以适当倾斜。
报考者可于2023年3月28日登录报名网站查询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笔试成绩,3月31日查询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进入现场资格审查人员名单等相关信息。
进入现场资格审查人员名单根据体能测评、面试比例,在同一职位笔试合格人选中,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最后一名成绩并列的,一并进入现场资格审查。
以上是2023年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_打印时间的全部内容,更多重庆公务员准考证,重庆公务员考试,重庆公务员资讯请继续查看:重庆公务员考试网、重庆公务员考试网及重庆华图。
2023年相关考试试题:
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
犹记得古人看书之前,必要“沐浴更衣”的习俗,对待端午佳节,对待上桌的美食粽子,我们虽然不必要沐浴焚香,但是却应该记得这个节日起码的起源。而现实情况是,尽管借助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对于端午节的认识更加广泛和多元,但是谈到节日如何过、怎样过,大多数人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仪式感”的缺失,让很多青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对于端午节的兴趣。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Q
【解析】:
传统文化节日传承需要点“仪式感”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文化发展也更加多元化。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过年也就是为了包一顿饺子……这些“吃货节”的背后隐含着太多的无奈,体现出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隐忧: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更是一种传承危机。也许平淡的节日里需要加一点调料,让传统文化节日多几分“仪式感”。
“仪式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灿烂的的文化自是不可言说。每个传统节日都与相应的文化传承习俗或者所谓的仪式。这些民间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成了某些特定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我们更能品味传统文化的味道,进而助力文化的传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彰显的是爱国为民的优良美德;中秋在于图一个举家团圆,共赏一路明月的好彩头;新年在于取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意,在赛龙舟,上月,吃团圆饭等一系列仪式中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仪式中弘扬传统文化。
“仪式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力保障。中国的文化讲究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这也给很多外来文化可乘之机,人们越发崇洋媚外,圣诞节平安夜在中国大行其道,互赠苹果扮圣诞老人等西方仪式俯拾即是。虽然文化传播与交流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但也应该警惕文化自卑。盲目追求洋节的背后固然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根本是还是由于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够,缺少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是一种精神上对本国文化的自我认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精气神中,体现在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上。增加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文化的交流和共享,通过文化的共享,诸多文化资源走出封闭状态,以一种积极、开放、亲民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接受公众观赏。在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中民众才能真正的体悟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到我们文化的思想内涵、精神底蕴,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保持传统文化节日传承的“仪式感”,应注重精神内核的挖掘。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自有其过人之处,远非大众眼中的那般肤浅。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到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然而没有了精神内核的节日仪式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七夕节讲一下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讲讲乞巧节的由来,会看到古代对年轻人的美好期待,中秋节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讲中国人的飞天梦,会看到古人对于未知的探寻,看到古人的义利观……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文化传承的真正价值所在。传承传统文化,传承其仪式更要挖掘其内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让文化传承的“仪式”深入人心,让文化如水,浸润心田,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书卷里的中国”,“节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