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
1.一般定义: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2.衡量标准: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3.成因: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成本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失调、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体制不完善。
4.以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4)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5.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1)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2)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3)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
(4)指数化政策:消除因通货膨胀而使实际工资下降,进而利润增加和实际纳税额增加的影响,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
6治理措施: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关于通货紧缩的“三要素论”: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2.影响危害:加速经济衰退、导致社会财富缩水、分配负面效应显现、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等。
3.治理办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等。
三、二者联系
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2.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
|
|
|
|
|
|
|
|
|
|
|
|
|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同步练习题:
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C)
A.降低再贴现率
B.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C.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解析】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率降低意味着商业银行向银行贷款增多,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助长了通货膨胀,A项不符合;降低央行基准利率,即降低了存款需求,流通中货币量增加,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B项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是政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不在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权力范围内,D项不符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减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减少流通的货币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