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是从长期的美感熏陶中培养和孕化出来的”,这指出了“美”的培育是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行为,需要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感知,需要在美的环境中不断熏陶,需要在教育与创造美的作品中孕化培育。然而反观当下审美,无论是部分网友视贬低、嘲讽他人为个性美,还是部分网红以黄色、 俗为潮流美,还是年轻人以整形美人为创造美······都说明大众审美存在些许偏差,需要我们播种美育种子,正视美的内涵,完善美的环境,创造真正美的作品,以打造真正美丽的世界。
美育需长期坚持,才能提升对美的认识。这不仅要正确认识、感知美的内涵,还要了解孕育美的路径不是一次性、功利性的行为,而是长期修养升华的过程。每个人对“美”的定位、理解都迥然不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美必须深刻,而非肤浅。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孕育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正确感知美、理解美的基础上,以美的真正内涵要求自己、约束自我,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做到美化自我。
美育需环境熏陶,才能培养发现美的能力。这既要积极上进以完善美的个人基础,又要坚持传播正确价值观,以创造美的社会环境。如今,社会上的丧文化、污文化大肆盛行。虽然说“丧”和“污”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我们可包容和理解。但是,我们并不是追求“丧”和“污”本身,而是透过审丑提升审美。然而,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除了自身严格要求,积极上进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大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小觑。
美育需培养和孕化,才能释放创造美的天性。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接受教育,主动感受美,还要挖掘美,创造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认知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和孕化,在人的心中播种美育的种子。让人温柔、善良、纯洁、公正,保留人们心灵的净土。进而挖掘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作品。
美育可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完善人的性格,成就人的学问和事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推动个人和国家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淡定的心态、完善的性格、丰富的学识,也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美”。只要我们受到这些美的熏陶,就能做到认清自我、脚踏实地;就能避开“小聪明”,成就自己的事业、塑造最好的自己。反之,倘若每个人一味单纯追求外在形象美——虽然这未必是错的,但也总会给人们一种不劳而获、一蹴而就的虚假期待,从而让人懈怠、迷失。因此,美育的价值,不应只是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更应带来一种成功的人生。
美,既然是我们所有人的最爱,那我们自然就要对“美育”保有足够的耐心,去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