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风
(1)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2)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4)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5)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6)治疗: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10.眩晕
(1)病理变化: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
空。
(2)病位: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1.胃痛
(1)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还与肾有关。
(2)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3)治疗: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以“通”字立法。
12.泄泻
(1)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2)主要病机:脾虚湿盛,肠道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3)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4)治疗: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