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征辟、孝廉。
3.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4.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5.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6.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土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7.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8.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9.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10.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土就称金榜题名.
11.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
12.乞巧节:又称少女节或七夕节.
13.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4.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7.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8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19.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