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于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为新时代条件下农村事业的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但如何下好这盘棋,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与重点。完善党组织建设,领导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这是因为党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党在农村发展上起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作用。
如今,党组织应着力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自上而下”,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自主培养”,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有计划多形式地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乡土实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发展优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只有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干头、有赚头、有劲头”。而这一切,需要有优质产业的支持,譬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手工艺等新兴产业,进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然而,现今的农村存在农业产业定位不清晰,都市型农业功能不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发展。因此,应积极发挥乡贤的作用,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应拓宽产业链,完善物流仓储体系,拓展销售渠道;应积极创立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应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抱团经营成立合作社;应创新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增产……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收入增起来,让农村强起来。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弱化,农村凝聚力、向心力严重下降;如今,村民高度依赖政府,主人翁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严重不足。只有唤醒农民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的意识,只有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模式,方能让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乡村社会活起来。当前,尤其要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保障力度,实现乡村振兴。虽然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但囿于城乡体制性的障碍,二元结构的难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短板,很
多人难以在农村生活舒心。所以,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举足轻重,提高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如普及电子社保卡就尤为重要。
利用新政策、新科技、新思路,让农村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关注和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更要破除二元结构难题,明确城市乡村功能定位,解决阻碍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振兴的乡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的乡村,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久的、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工程,只有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一定可以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建成我们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