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
37.西晋建立——晋武帝司马炎于 265 年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定都洛阳。
38.八王之乱——西晋皇室内乱,导致西晋灭亡。
39.淝水之战——东晋谢安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坚,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南北朝
40.朝代介绍——1.南朝:公元 420 年到 589 年,宋齐梁陈2.北朝:公元 386 年到 581 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41.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隋朝
42.开皇之治——公元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被称为开皇之治。
43.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于隋朝。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44.科举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公元 605 年)开始实行,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 年)废除,经历了 1300 年。
唐朝
45.李渊建唐——公元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46.玄武门之变——公元 626 年,秦王李世民在长安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47.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被称为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48.玄奘取经——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
49.开元盛世——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50.安史之乱——公元 755—763 年发生的一场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主导的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51.王仙芝起义——公元 875—878 年,在濮州人王仙芝的领导下发动的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
52.黄巢起义——公元 878—884 年,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宋
53.陈桥兵变——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54.杯酒释兵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篡权,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石守信等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55.澶渊之盟——公元 1005 年 1 月,宋真宗在位期间,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56.庆历新政——公元 1041—1048 年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由范仲淹主持。主要内容: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结果: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更是加倍,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57.王安石变法——公元 1069 年(北宋神宗),王安石推行新法,又称“熙宁变法”。颁布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最终变法失败。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58.靖康之变——公元 1126—1127 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烧杀抢掠,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南宋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59.南宋建立——公元 1127 年,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60.绍兴和议——公元 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合约,割地纳贡,并杀害岳飞。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宋金对峙线为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61.崖山海战——公元 1279 年,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此次战役之后,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是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元朝
62.元朝建立——公元 1206 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其孙忽必烈公元 1271 年建立元朝,为元世祖,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又被称为汗八里,意思为“大汗之城”)。
63.行省制度——三省制改为中书省一省独揽,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行中书省: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
64.管理台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65.对外交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明朝
66.明朝建立——公元 1368 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即明太祖。明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67.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
68.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公元 1399—1402 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燕王朱棣篡位登基,称明成祖,迁都北京。
69.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
70.郑和下西洋——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于公元 1405—1433 年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71.土木堡之变——公元 1449 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出征。8 月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 66 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72.张居正改革——1.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查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 2.“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
73.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
74.修筑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 8851.8 公里。
75.对外交流——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传入中国。
清朝
76.清朝建立——公元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元 1625 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公元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公元 1644 年,清军自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
77.收复台湾——公元 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公元 1683 年,康熙皇帝命施琅收复台湾;公元 1684 年,清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78.设立军机处——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9.西藏管理——公元 1728 年,雍正时期开始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 同管理西藏。公元 1792 年,乾隆皇帝确立了西藏宗教和政治领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金瓶掣签”制度。
80.海禁政策——从明初开始,严禁私人从事海上贸易。清初,为镇压抗清力量,首颁禁海令;康熙五十六年再颁禁海令,停止与南洋贸易,并禁止卖船给外国和运粮出口。
81.鸦片战争
公元 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公元 1840—1842 年,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等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
公元 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其中,《瑷珲条约》割占 60 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