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事业单位备考资料

首页 > 宁夏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资料

2026宁夏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三伏天”你了解多少?

华图教育 | 2025-07-28 14:36

收藏

  民间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如何判断是否“入伏”?“三伏天”为什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入伏”后需要注意哪些?这些问题都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可能是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考试的考点。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学习吧!

  一、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寓意“隐伏避盛暑”。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二、怎么算“三伏”?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三伏”大约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初伏”“末伏”一般都是10天,但“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如果立秋在夏至的第四个庚日后,“中伏”便只有10天了。

  相比过去10年,2025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缩短了10天。“初伏”是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是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至8月18日。

  三、为何“三伏”这么热?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实际上,最热的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这是为何呢?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

  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不断升高。加之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更加闷热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四、“三伏天”的气候特征

  三伏天,中国南方和北方有着显著区别。三伏时段与中国“七下八上”这段时间相对应,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这段时间湿热的夏季风已经推进到中国北方,主雨带也北上到黄淮、华北到东北区域,这些区域夏季暴雨增多,空气湿度大,所以是这些区域一年中高温、高湿和高极端天气风险的时期。而中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则以“干热天气”为主。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伏天主要出现在梅雨带北移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期。这时天气晴朗、高温、少雨、干燥。

  五、“三伏天”注意事项

  1.户外作业、外出活动、运动尽量避开中午12点到14点最热的时段。避免阳光直射,衣着浅色轻便透气的鞋帽、衣服,外出使用防晒霜,在烈日下工作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记得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2.饮食方面,三伏天适合多喝热茶、吃些热食。夏天,喝冷饮虽凉爽,能够起到降温作用,但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会降低身体散热速度。多喝热茶、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才更解暑。三豆汤就是一款不错的防暑解热饮品,具有健脾化湿、清热消暑的作用。另外,炎热夏季,人体易因食用寒凉食物而导致肠胃偏寒,可适当吃些羊肉、牛肉以温阳散寒。

  六、“三伏天”相关文化

  1.诗词

作者 题目 诗文
皮日休(唐) 《游栖霞寺》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陆游(宋) 《感昔》 岳阳三伏正炎蒸,爽气凄风见未曾。白浪蹴天楼欲动,当时恨不到黄陵
杨万里(宋)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苏葵(明) 《苦热》 蒲扇无功院宇卑,月行犹未次南箕。九成宫在君恩远,三伏天高日影迟。当午水晶供一枕,辟炎冰茧胜纤絺。困来漫忆千年事,犹有三军六月驰

  2.谚语

  (1)一伏芝麻二伏粟,三伏天里种绿豆。

  (2)三遍耪在三伏天,三个棒子一升尖。

  (3)三伏不热有秋旱。

  (4)三伏不热,一冬无雪。

  (5)三伏对三九:三伏不热,三九不冷。

  (6)三伏之中天不热,世上五谷都不结。

  (7)三伏挟衣走,三九加衣服。

  (8)三伏不尽秋到来。

  七、“三伏”与“三暑”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经过立秋节气,到处暑时,“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所以“处暑”也俗称“出暑”。如果将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对应到节气时段的话,通常是在小暑节气期间入伏,立秋、处暑节气出伏。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段基本重合。

  但“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基于这种认识,民间还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小暑和大暑“雨热同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体现着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小试牛刀】

  (单选题)1.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关于三伏天的说法,以下正确的是:

  A.初伏固定为10天,中伏固定为20天,末伏固定为10天

  B.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

  C.“夏至三庚数头伏”,这里的“庚日”是指农历日期中带有“庚”字的日子

  D.三伏天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B

  【解析】A项: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但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A项错误。

  B项: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B项正确。

  C项:“庚日”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不是农历日期。C项错误。

  D项: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D项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多选题)2.以下关于三伏天的表述,正确的有:

  A.三伏天的计算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立秋有关

  B.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适合进行“冬病夏治”

  C.民间有三伏天吃饺子、吃面条、吃烙饼摊鸡蛋等习俗

  D.三伏天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少雨,气温较高

  【答案】ABCD

  【解析】A项:“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所以三伏天的计算与夏至和立秋有关。A项正确。

  B项: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进行“冬病夏治”,利用夏季人体阳气充沛的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B项正确。

  C项: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是三伏天的传统习俗。C项正确。

  D项:三伏天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天气晴朗少雨,气温较高。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D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