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行测

首页 > 宁夏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

2025宁夏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 文章写作类题

华图教育 | 2025-01-22 10:21

收藏

  一、 理论知识

  (一) 写作方法

  ◎ 选取中心论点

  1. 给出一个题目/ 主题

  理解内涵选取角度。

  2. 给出一个观点 (一句话)

  a. 正确的: 分析启示、 领悟的道理。

  b. 错误的: 反驳其观点。

  c. 两面的: 分别辨析、 统一应对。

  3. 给出一个案例 (刘女士、 卢永根院士)

  a. 正面的: 分析精神、 启发、 意义等。

  b. 负面的: 问题实质、 危害、 对策等。

  c. 两面的: 分别辨析、 统一应对。

  ◎ 明确分论点

  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可选取内涵、 理由、 意义、 危害、 对策等要素进行明确。

  ◎ 开篇立论

  开篇结构: 破题———承题———立意

  (1) 破题: 梗概案例, 或解释关键、 点明题意, 或阐释背景, 或引用相关名言。

  (2) 承题: 进一步分析影响、 原因、 启发或关系等。

  (3) 立意: 抛出自己的核心看法。

  【开篇示例】

  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说: “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 尽到我所有的力量, 做好我要做的事情。” 【破题】 这里的 “大潮” 即时代潮流, 尽到所有力量, 做好自己的事

  情, 就是要竭尽全力、 尽职履责。 【承题】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我们在

  发展中要把握时代所需, 竭尽全力, 尽职履责。 【立意】

  ◎ 论据论证

  1. 论据

  论据是指佐证一个论点的合理性或者必要性的依据。

  (1) 论据分类

  事实性论据: 指引用的一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事例。 包括:一般事实、 具体案例、 数据统计等。理论性论据: 指引用的名人名言、 公理规律、 政策文件等主观性观点。

  (2) 论据要求

  确定性: 确凿, 真实, 说服力强。

  针对性: 与要证明的论点保持高度一致。

  多样性: 旁征博引, 多理论、 多事实。

  (3) 论据用法

  引: 引用事实或理论。

  析: 对引用的事实或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悟: 悟出的道理。

  【示例】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巨大危机。 当前,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 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有些文化遗产流失和消亡的速度更是惊人, 不仅有形文物的流失严重, 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也触目惊心。 我国大量文物被盗卖国外, 大量古迹被肆意毁坏, 万里长城残破不全; 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 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 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 印花纺织品取代传统刺绣。 【引】 这类文化载体一旦消失或毁灭, 将难以修复, 更多也无法再生, 将使我们丧失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 优美与神秘, 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标识。 【析】

  所以,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不能再等的工作。 【悟】

  (4) 论据结构

  包括古今中外结构、 正反对比结构、 多样归纳结构, 不同结构会有融合, 尤其是多样归纳结构。

  【古今结构、 多样归纳】

  古代时期, 苏轼为官四十余年, 始终坚持利民主张, 为民办事, 比如治理西湖解决淡水不敷居民使用问题, 修建苏堤解决西湖两岸居民绕道数里的通行问题; 近代时期,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进行了战天斗地除 “三害” 的斗争, 去除了风沙、 内涝、 盐碱三大导致兰考贫穷落后的 “罪魁祸首”; 现代时期, 黄大发历时三十余年, 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 9400 余米的生命渠, 解决村民缺水难题

  【中外结构、 多样归纳】

  国外如芬兰、 挪威、 瑞典、 丹麦、 意大利、 德国等欧洲国家, 国家保障和福利待遇优厚, 民众生活闲适而惬意, 怡然自得, 幸福感位居世界前列; 国内如成都、 重庆、昆明、 大理等城市, 生活慢悠悠、 环境美如画, 幸福感排名遥遥领先。

  【正反结构、 多样归纳】

  心系百姓的官员, 如东汉著名清官刘宠, 为政清廉正直、 爱民如子, 人民会称颂他是父母官、 青天老爷, 保持着 “ 一钱太守” 的清誉; 清朝时, 郑板桥, 两任知县, 爱民如子,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似民间疾苦声” 流传千古, 传颂至今, 树立了典型爱民好官形象。 相反, 心中无民的官员, 如南宋权臣秦桧祸国殃民、 陷害忠良; 清代第一贪和珅, 富可敌国, 千古留骂名, 他们明显心中无民, 故而始终以权谋私。

  【多样归纳结构】

  古往今来, 许多有作为的 “官” 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 从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郑板桥的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校一叶总关情”; 从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到于谦的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

  2. 论证

  (1) 含义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 它是申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论证方法

  在写作过程中, 论证的方法很多, 在考场上, 比较常用和实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

  论证、 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 充分、 有代表性的、 典型的、 丰富多样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 政策理论、 公理定理、 谚语俗语等有针

  对性地来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 一般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3) 论证结构

  分论点+理论阐述+引析悟 (一个/ 多个, 现象/ 观点)

  【论证示例】

  紧扣时代潮流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分论点】 一个人的存在必定需要一定的时空环境, 所有人都是时代里的人, 都有他的时代性。 多少历史的经验证明, 抓紧时代发展潮流, 才能取得发展成果。 多少仁人志士的个人成就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取得的。 【理论阐述】 比如钱学森、 邓稼先、 郭永怀等老一辈先进知识分子, 黄大年、 李保国、 南仁东、 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 都是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时代潮流中书写了一部部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的感人故事。 一人如此, 社会运行、家国天下的兴衰成败也是如此。 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回顾我国发展, 从城市到农村、 从试点到推广、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40 年的发展无不是在顺应人民要发展、 要创新、 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 契合了要发展、 要合作、 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论据-引、 析】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国天下, 把握潮流、 跟随潮流才有可能成功。 但是, 也要注意的是潮流不是一味跟风、 不是盲目地从众, 潮流的追随始终伴随着反思与鉴别能力, 如此才能把握真潮流。 【论据-悟】

  ◎ 结论标题

  1. 结论

  (1) 基本要求

  总结论点, 回扣主题, 适当升华; 结尾要短小精悍。

  (2) 基本结构

  (引用政策名言) 总结全文+适当扩展 (意义、 危害、 对策、 目标、 期待)。

  2. 标题

  (1) 标题要求

  对于结论论点的再概括, 用醒目、 提示性的词语表达出来。

  (2) 标题类型

  单句标题、 对称标题、 主副标题。

  【结论标题示例】

  标题: 顺应时代、 竭尽全力、 尽职履责

  结论: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时不可必成, 其人事则不旷。” 【引用名言】 时代发展重任在肩, 竭尽全力, 尽己所能, 方能不负国家、 不负人民、 不负青春。 【总结全文】 在新时代, 需认清时代主流, 紧跟时代步伐, 切准时代脉搏, 担当好自己的责任, 顺势而为, 适潮而动! 【适当扩展】

  (二) 难度频次

  文章写作类题, 难度挺大, 不仅需要认真学习写作方法, 还需要通过实操写作灵活运用方法, 也需要在做题中或者生活学习中多积累写作素材。

  文章写作题, 常考题型, 考虑频率很高, 大多数考试会考查。 目前国考中仅 3 套试卷不曾考查, 当然省考中很多县乡卷、 执法卷不考查文章写作类题, 但省市卷或县级以上卷必考文章写作。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