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作为公务员考试的科目之一,离不开每天的练习,宁夏公务员考试网每天都会有新的试题分享给大家,坚持每天做一点,考试的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较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含蓄,状物抒情也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较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2.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3.下面不属于朦胧美感的一项是( )。
A.隔花人远天涯近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学生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
D.(东邻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4.对画线的句子“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D.欲望是万恶之源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引用“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较后一段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较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美感较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可知“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不能完全满足。所以B项“完全满足”表述错误,当选。
同理,根据上句可知A项正确;根据“美感较强烈之点……这一瞬间产生临界点美感”可知C项正确;根据“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答题关键在于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B项中“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就是要达到使美感纯化的目的,所以B项完全能作为引文的依据,当选。
A项只能得出朦胧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D项只是从反面推出了朦胧能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同样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C项与“使美感纯化”是并列关系,共同总结了“朦胧”的意义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听课“似懂非懂”,是指没太听明白,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明显并不是指意境的朦胧,所以不属于朦胧美感,当选。
A项是《西厢记》的唱词,张生暗恋的莺莺就在花丛那端,然而“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无从接近,遥远的天涯比起两人之间的距离来,反倒算是近的了,表达愿望不能达成的寥落和思念的深切。B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声音虽近弱到无,但作者仍能够感受到曲子所蕴含的情调。D项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女子非常美丽且美的恰到好处,增一分减一分都失色。ABD项都描述了欲望达不到或欣赏美物时的那种临界美感,都属于朦胧美感。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定位原文,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朦胧才能使人产生无尽的美感,倘若欲望被满足了,便会索然无味,又需要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所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就是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A项正确。
B项“设法满足欲望”与文意不符,文章说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CD项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以偏概全,文章开头说“在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所以D项错误,当选。
从文章段、二句可以推断A项正确;文章第四段说“行为科学”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其中论述的主要就是朦胧使人产生持久美感的原因,所以B正确;C项是对较后一段的概括,分析可知也是正确的。
故正确答案为D。
宁夏华图官方微博 | 宁夏华图微信公众号 | ||
![]() |
微博:@宁夏华图 |
![]() |
公众号:宁夏华图(ningxiaht) |
想了解此公告考试内容及获取备考资料,关注官方微博 |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公务员考试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