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模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针对形声字来考查。C项中“懑”应读为“mèn”。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的字形辨识。A项,坐—座,杆—竿;C项,讫—迄,置—之;D项,撕—厮,拣—捡。
3. 【答案】A
【解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惊惧;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使人们听了感到震惊。循序渐进:指按照的步骤、次序逐渐深入或;按部就班:按老规矩办事。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4.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维护”的宾语,应在“消费者”后加“的利益”;B项用词重复,“约”和“多”重复;D项句式杂糅,去掉“显示”。
5. 【答案】D
【解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句话中,丝竹寓意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运用的是比喻,B项拟人,C是对偶,D子曰诗云借代论语一类的书籍。
6. 【答案】C
【解析】《红楼梦》开篇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氏炼石补天弃之不用的一块顽石灵性己通后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7. 【答案】A
【解析】《爱丽丝奇境历险记》讲述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
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
8.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三学段的精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考生要注意对比区分。
9. 【答案】D
【解析】写作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10. 【答案】B
【解析】、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二、填空题
11. 【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2. 【答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3. 【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 【答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5. 【答案】《心灵上的百合花》
16. 【答案】《奥德赛》
17. 【答案】顽童的母题
18. 【答案】会意字。
【解析】“爪”和“木”组成“采”,意思是“手摘树上的果实”。
【答案】定性评价。
【答案】习惯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解析】本题可根据“矣”这个词判断处节点,在古文中“矣”一般在句尾作陈述语气的助词。再根据“危之道也”的意义可判断这是对前面内容判断的结果,所以在其前要划分。
【参考答案】我以为你是为楚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在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以”“利”“乃”“与”“恩”, “利” “恩“要译作动词。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参考答案】时间;心情(或感情)
【解析】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四、文章阅读与教学设计
25.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
26. 【参考答案】“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
27. 【参考答案】写出真实感受,语言通顺即可。
28. 【参考答案】
(1)朗读文章1到6自然段,思考并小组讨论偷瓜事件开始到结束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点拨:从开始的欣喜如狂到绝望自卑到惊恐焦虑再到第六段中的渐渐释然。
(2)请同学们再读第六自然段,本段中哪一句话能体现出作者的释然?请说一说这个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
明确句子: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点拨: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父母的笑脸比作明镜的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对我幼小心灵的呵护。
(3)比较父母和院子里其他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点名学生谈一谈感受。
点拨:面对郊外大片西瓜地这样的新鲜事,孩子们扑进瓜地享受摘瓜的乐趣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瓜农们对孩子的羞辱和其他家长的怒骂家暴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我”的父母尊重、爱护我的人格,他们的坦然和包容呵护了我的健康心灵,这种平等宽容的教育方式更能润物无声。
(4)请同学们带着对于作者心情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出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案列分析
29.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实施在教学方面的建议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本教学实录中,教师问答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如引导学生思考情况危机时村民的反应、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稳重,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课程理念。
(2)《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本教学实录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写形势的危急,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文字拍成电影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这种教学思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沟通课内和课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学习方法。此外,从本教学实录中还可以看出,该教师认真钻研了《桥》这篇课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所学内容,了语文教学质量。
(3)《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文化,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课文中,句、段、标点等这些是语文文字的基本单元,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桥》这篇文章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第三自然段的描写,简短有力的五句话,把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示在我们面前,而老汉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在老汉语言中的三句话、三个感叹号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读出老汉语气之坚定,还应读出老汉判断形势之、解决矛盾之果断、对党员要求之严格。该教师透过语言的表象,教出语言内后的内涵,紧抓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紧扣语言的内核进行解读,能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感性而具体地领悟表达的方法,语言显得立体而有温度,情感有了依托,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便有了可能。
六、作文
【范文】挥挥手,出发
一颗流星,陨落了,随着坠落的,还有一个希望,和两行清泪。流星陨落在天际,泪落在漆黑的夜里,就像心坠入古潭底。
手里揣着浸满泪水的试卷,心里装满一片漆黑的夜。无边的黑暗把我的呼吸一缕一缕地从胸腔压出,令我窒息。空空的天幕没有一点星,哪怕是一点,但没有。不小心触到指甲,寒气渗骨,才感觉初夏的夜很凉,一直凉到心底……我仰起头,望了望天空,天,还是那么黑,令人窒息的黑,像一砚刚磨好的墨水倒扣在天上,而我像那不小心地溅在墨砚上的一滴水珠,会被黑夜的温度蒸发。那茫茫的天幕还弥漫着夜的叵测诡秘,是在嘲笑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