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幼(30)赵夏日的雨后,大(1)班幼儿来到户外准备做操,发现地上爬了几只蜗牛,都纷纷蹲下来看,音乐声响起,幼儿小心翼翼地站在操场上做操,互相提醒别踩到蜗牛,做完操后,有幼儿提议要救蜗牛,还有提出要捉几只到班里养着。“蜗牛有嘴吗?”“有脚没有”“喜欢吃什么”“它能走曲线吗”“是公的,还是母的”,幼儿提出很多问题,李老师表现出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和幼儿一起讨论,李老师说“宝贝们真棒!提出这么多有趣的问题,不过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但是老师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想想怎么可以获得答案呢?”“看书”“问爸爸妈妈!”……小朋友纷纷回答,李老师高兴地说“好,我们分头行动”于是,李老师用瓶子装着蜗牛带到班里,养蜗牛行动开始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老师找来关于蜗牛的科普视频和孩子一起观看,同孩子们一起观察,记录蜗牛的生活并一起围绕蜗牛“吃什么”“怎么睡觉”等问题查阅资料,分享资料,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陆续在班里开展起来。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中该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值得我们学习。
(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要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材料中李老师观察到幼儿对于蜗牛产生兴趣、提出各种问题时,能够耐心倾听并且及时给予回应,符合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角色。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及时介入和引导。材料中当幼儿表现出对蜗牛的探究兴趣时,李老师加入了幼儿的讨论,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蜗牛的特点,帮助幼儿找到获得答案的方法,体现了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
(3)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平等地参与到他们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的进程之中。材料中李老师与幼儿一起围绕问题查询资料、分享资料,体现了作为合作者的角色。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材料中老师根据幼儿兴趣点及时开发课程,以蜗牛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体现了老师作为建设者、的角色。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科学定位教师角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