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教学方法是( )。
A.直观法B.游戏法
C.观察法D.操作法
2.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的人,该比喻充分体现教师在培养学前儿童思维时应观察( )原则。
A.创造性B.互动性
C.启发性D.主体性
3.特别适用于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 )。
A.家长园地B.问卷调查法
C.电话联系D.联系手册
4.有些小班幼儿洗手绢时,常常刚洗干净又重新开始洗,翻来覆去地洗着玩。关于这一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幼儿初期,幼儿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因而常常把劳动“游戏化”
B.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
C.小班幼儿的游戏缺乏计划,往往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
D.幼儿的劳动越来越着重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
5.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B.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C.丰富幼儿的理性经验D.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6.蒙台梭利教育原理是以( )为出发点的。
A.儿童中心B.儿童生命
C.适应自然D.反对成人化
7.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 )。
A.各种游戏的总和B.各种科目的总和
C.各种活动的总和D.各种教学的总和
8.我国较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B.孟子
C.墨翟D.朱熹
9.学前教育的实质( )。
A.启蒙性B.基础性
C.适宜性D.发展性
10.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他的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 )。
A.小组教学法B.游戏法
C.整个教学法D.故事教学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都属于直观法,直观法是符合学前儿童思维特点,符合直观性原则,是儿童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故本题选A。
2.D
【解析】把孩子比作脚,教育比作鞋,是指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发展。而教师是造鞋的人,比喻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教育。这符合主体性原则,故本题选D。
3.D
【解析】家园联系手册是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制作成联系卡。用于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简便易行,传递信息及时。故本题选D。
4.A
【解析】在幼儿初期,幼儿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因而常常把劳动“游戏化”;游戏虽然不带强制性,但幼儿在游戏中并非完全随心所欲,也要遵守的规则。故本题选A。
5.C
【解析】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故本题选C。
6.B
【解析】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生命,使每个儿童具有的天赋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发展。故本题选B。故本题选B。
7.C
【解析】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故本题选C。
8.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一词的来源。在我国,“教育”一词较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本题选B。
9.A
【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的、启蒙性的。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因此学前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故本题选A。
10.C
【解析】陈鹤琴提出“五指活动”,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