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行测

首页 > 宁夏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

2022年宁夏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文章阅读(39)

网络 | 2021-08-19 10:06

收藏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 较本质、较普世的称谓 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1.与第2段画线处“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定审美现象,较接近的是( )。

  A.爱屋及乌

  B.洛阳纸贵

  C.买椟还珠

  D.程门立雪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美女泛化”的原因的是( )。

  A.人们对知识女性可能存在着“阅读定势”

  B.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和保守

  C.人们失去了认真思考交流和商榷的习惯

  D.现在“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

  3.下列各项中,和“美女”一词同属称谓泛化现象的是( )。

  A.电视主持人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

  B.近年来报纸刊物中频频出现“给力”一词

  C.皇帝在朝堂上往往称自己的大臣为“爱卿”

  D.某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身份

  4.对于“美女”一词滥用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 )。

  A.愤怒

  B.幽默

  C.悲哀

  D.无奈

  5.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 

       答案与解析详情请点击下一页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为词语理答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有点盲目喜欢、盲目爱的意思。选项中,只有A项“爱屋及乌”与之相近。“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这三个成语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D“现在的‘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是“美女泛化”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A项表述正确,可以从段“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这句话推断出来;B项表述正确,可从“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推断得出;C项正确,可由第三段“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推断出来。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A中“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这本身就是一种泛化,不可能所有嘉宾都是老师。A项符合题干要求。其他三项均与文意不符,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

  本题为态度理答题。

  文章主要讲述了“美女”一次滥用的原因及其给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文章较后一段“‘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之意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是“悲哀”。C项正确。

  A项“愤怒”语意过重;B项“幽默”是一种调侃的态度,显然与文章表达的语体色彩不一致;D项“无奈”指“无可奈何”,含有针对某种现象不能提出建设性建议之意,显然文章并没有针对“美女”一词滥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表述正确,从文章较后一段“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可以得出推论。

  A项错误,文章只是说“‘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但词语滥用的发端,文章没有提及;C项偷换概念,文章中说的是“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泛化”和“运用频率高”并不能等同;D项错误,文章第三段提到“大师”泛化的问题,并不是以“包含不包含二流作家”作为区分“现代意义上的大师”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的标准的。

  故正确答案为B。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