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较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③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的感觉等。
4.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6.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性、准备性。
7.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首先进入瞬时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入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ᨀ取到短时记忆中。
①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感觉记忆的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
②短时记忆: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 个组块)。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③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图像。
9.想象的分类
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例如,梦、幻觉、看到浮云想象出各种形象等都属于无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是指按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形象。
②夸张:例如,千手观音等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想象。
③拟人化: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
④典型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聚合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同。例如,一题一解。
②发散思维,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思维过程。例如,一题多解。
13.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它的特点如下: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性。
14.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②定势: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③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④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⑤个体相关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认识世界的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较初源泉是()
A.感觉
B.反应
C.知觉
D.阈限
2.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阈限低
D.阈限高
3. 厨师做菜会越做越咸,是因为()造成的。
A.味觉对比
B.味觉失灵
C.味觉混合
D.味觉适应
4. 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容量单位为组块,其容量约为()。
A.5±2
B.6±2
C.7±2
D.8±2
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快不慢
D.没有规律
7. 神话中孙悟空的形象运用的想象加工方式是()。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8.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9.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 )
A.集中思维
B.动作思维
C.发散思维
D.形象思维
10. 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想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答案。这体现了创造性的()。
A.流畅性
B.新颖性
C.性
D.变通性
二、简答题
11. 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12. 简述记忆效果的方法。
13.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三、辨析题
14. 注意起伏即是注意分散,是不可以避免的。
15. 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答案解析请看下一页)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答案:D
解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较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是反比关系,老年人的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降低,因此要大声才能听到,即阈限高。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较小差异量。
3. 答案:D
解析:厨师做菜越来越咸因为其味觉对咸味已经适应,味觉适应的现象,感受性降低,所以菜会越来越咸。故本题选择 D。
4. 答案:B
解析:两可图形即是把知觉的事物中选择何种事物为背景,何种为对象。故本题选择 B。
5. 答案:C
解析: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 7±2 个组块,即 5-9 个组块。
6. 答案:A
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7. 答案:A
解析: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黏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黏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猪八戒”的形象就是黏合而形成的。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神话中孙悟空的形象类似猪八戒的形成,是将各种要素黏合在一起,因此本题选 A。
8. 答案:A
解析: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表现。
9. 答案:B
解析:直观动作思维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幼儿一边借助动作一边思考,体现了动作思维。故本题选择 B。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7 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
10. 答案:D
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其中,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通俗地讲,流畅性在于规定时间内数量多;变通性在于同一情境种类多;独特性在于与众不同、人无我有。
二、简答题
11.【参考答案】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 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如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等。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如食物易引起饥饿者的注意;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12.【参考答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3.【参考答案】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 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定势: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4)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个体相关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三、辨析题
14. 【参考答案】错误。
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有时也称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动摇总是要发生的, 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没有消极的作用,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
15. 【参考答案】正确。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性的思维。一切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是指一般创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亦即反应迅速而众多。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等作用的影响。因而有超常的构思,能提出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已有知识经验是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可以说,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