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或者解决某个问题时,某一瞬间达成理解俗称“开窍”,还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等来形容。科勒将这种“开窍”称为“顿悟”,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以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实验流程
完形-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魏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其中,主要工作是由苛勒完成的。在苛勒的实验中,主要包括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两个系列。
实验一:箱子实验
实验装置:把一只黑猩猩放在一个大的笼子里,笼子顶端悬挂有香蕉,地面上有箱子。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香蕉。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
实验过程:当黑猩猩看到香蕉时,它较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它就把自己用来躺卧的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2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1,并将它叠放在箱子2上,然后迅速地登箱而取得了香蕉。三天后,苛勒稍微改变了实验情境,但黑猩猩仍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
实验二:棒子实验
实验装置:把黑猩猩放在一个锁着的笼子里,笼子外面有一筐香蕉和几根长短不一的棍棒(短棍子可以插到长棍子里面)。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
实验过程:在复杂的棒子问题情境中,较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竹竿,一会儿用大竹竿来回试着拨香蕉,但怎么也拨不着。不得已,它只得拿着两根竹竿飞舞着,突然,它无意地把小竹竿的末端插入了大竹竿,使两根竹竿联系在了一起,拿到了香蕉。黑猩猩会不断地重复这一接棒拨香蕉的动作。在天重复这一实验时,苛勒发现黑猩猩很快就能把两根竹竿连起来取得香蕉,而没有漫无目的。
苛勒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的情境,后来突然显示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实验结论
1、学习是顿悟过程实现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以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
建立和验证“假说”依赖以往的有关经验。因此,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为前提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这种“完形”倾向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使有机体不断发生组织和再组织,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完形”。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乃是一种心理的或知觉方面的过程,动作直接接受知觉及其组织作用的支配。它既不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也不是由预定的联结所决定的。
可见,格式塔心理学家对于刺激与反应或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间接的,以意识为中介,即S-O-R,这是完形-顿悟说与联结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习题请看下一页)
习题
1.(单选)( )是以苛勒为代表的德国格式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观点。
A.认知地图说
B.认知结构论
C.试误说
D.顿悟说
参考答案:D
2.(单选)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是( )的学习理论。
A.格式塔学派
B.奥苏贝尔
C.建构主义
D.托尔曼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