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公共危机的概念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某种不可预知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02、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1. 公共性:通常,由于政府是社会秩序的法定管理者,因此,政府理所当然是公共危机的法定处理者。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
2. 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事件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存在某些征兆.因而在理论上存在预警的可能性。但从各国实践的情况看,公共危机真实 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具有相当的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公共危机通常出乎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才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紧急性、危险性。
3. 高度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很难预料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愈发呈现多元和共时的特征.资源的有限性也会导致事实上顾此失彼,形成连锁反应,把危机的影响扩大。
03、公共危机的分类
1.按起因分类:
危机事件从起因上可以分为人为的危机事件和非人为的危机事件。
人为的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比如恐怖袭击、集体骚乱、重大事故等。
非人为的危机事件:一般是指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流行病、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
2. 按应急预案分,可以分成: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危机的分级: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
Ⅰ级:表示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Ⅱ级: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以内或者是波及两个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Ⅲ级:表示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者是波及两个县以上,超出县级政府的控制和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市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Ⅳ级: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内,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04、公共危机的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与善后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危机前的潜伏期是处置危机的最佳时期。
公共危机的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根据本国或本地区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科学的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息,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事件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动。
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1.问题确认:准确判断问题性质直接原因以及可能导致事态恶化的因素;
2.目标排序:排除决策目标的优先顺序,缩短选择时间,根据危机事态确定最重要的目标,通常是短期目标;
3.方案评估与选择:在危机状态下,由于决策时间段,公众与利益团体参与磋商的可能性不大,相对而言,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
三、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1.信息报告。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一般逐级上报,如有特殊情况,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
2.先期处置。危机即将发生、正在发生或发生后,事发地县(市)区政府和专项指挥部应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3.应急响应。应急响应一般以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
四、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1.危机预警期,一方面设专业新闻发布机构;另一方面培养专业新闻发言人。
2.危机爆发期与延缓期,争取第一时间向媒体与公众发布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
3.危机善后期,及时发布公共危机管理调查与评估报告,向公众宣传此次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引导公众舆论,重塑政府良好形象。
五、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主要包括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05、公共危机的处置原则
1.时间性原则,也称迅速性原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
2.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
3.协同性原则,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比如交通、医疗、通信、消防、食品等,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
4.科学性原则,此原则主要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