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领导说工作上宁可有交叉,也不能让工作放下,你怎么看?
【题干分析】
通过设问可确定为观点分析类,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题要求考生对领导提出的“工作宁可有交叉,也不能让工作放下”这一工作原则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并辩证的看待这一观点,要求考生能够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能够看到可能存在的隐患和不足,最终给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题思路】
第一,能够清楚认识到此观点的积极意义。如能够防止工作缺位,推动部门之间的高效联动合作等。
第二,能够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如职责不清导致重复劳动或混乱,分工模糊导致担当稀释等。
第三,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厘清权责与优化流程,利用数字化提升协同效能,激励主动作为与科学担责等
【参考解析】
对于领导提出的 “工作上宁可有交叉,也不能让工作放下” 这一观点,需要辩证看待其背后的管理逻辑与实践要求。这句话的核心是强调工作的连续性和责任意识,避免出现管理真空,但也需警惕过度交叉可能带来的效率问题。
第一、能够强化责任担当,避免工作缺位。在基层工作中,常存在职责边界模糊的情况,比如应急处突、跨部门协作等,“宁可交叉” 的理念能倒逼工作人员主动补位,防止因权责不清导致任务搁置。例如,疫情防控中,社区排查与疾控流调工作存在交叉,但正是这种重叠确保了风险不漏管;乡村振兴中,产业规划与生态保护的交叉协调,避免了单一部门视角的局限性。
第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凝聚工作合力。适度的工作交叉可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例如,基层治理中,民政部门与乡村振兴部门共同走访困难群众,既能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又能整合政策资源;项目推进中,发改、财政、审计部门提前介入论证,可减少后期整改成本。
凡是都有两面性,过度的工作过交叉也可能带来管理困境。
第一,职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若交叉成为常态而缺乏明确分工,易出现 “多头指挥”
“重复劳动”。例如,基层报表填报中,不同部门要求重复采集同类数据,导致村社干部疲于应付;执法工作中,多部门职权交叉可能引发 “抢着管” 或 “都不管” 的混乱局面。
第二,责任稀释削弱担当精神。表面上的“人人有责”可能演变为“人人无责”。当一项工作由多个主体交叉负责时,容易出现“观望心态”——“等别人先做”“靠别人兜底”,反而弱化了个体责任感。例如,老旧小区改造中,住建、城管、社区若职责划分模糊,可能导致群众诉求无人认领,问题久拖不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厘清职责边界,动态优化分工。通过 “权责清单”“岗位说明书” 固化常规工作分工,确保 “件件有人管”。例如,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将审批事项按窗口分类,避免群众办事 “多头跑”。对于工作任务要做好分工。
第二,优化流程提升协同效率。可以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联合发文等方式,明确交叉事项的主办、协办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业务,搭建务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如医保、社保、民政数据联动),减少基层重复劳动,让 “数据多跑路,干部少交叉”。
第三,强化考核导向,激励主动作为。在绩效考核中,对主动承接交叉任务、推动问题解决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正向激励;对推诿塞责导致工作延误的,严肃追责。同时,树立 “容错纠错” 导向,鼓励干部在交叉领域探索创新,避免因怕担责而 “宁可不做、不愿交叉”。
总之,领导的表述本质是强调 “工作不能落空” 的底线思维,其核心在于激发干部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但在实践中,需把握好 “交叉” 的度考生全部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