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综合单项选择模拟题(一)
1.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福禄贝尔 D.陶行知
2.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不包括( )。
A.工作对象的幼稚性
B.工作任务的性
C.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D.工作效果的可预见性
3.以下1-7种教师行为中,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是( )。1按名次排座位
2作业完不成,罚站一星期3当众嘲笑,羞辱学生4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5教师辅导自己班的学生并收费用6因为找不到违反纪律的某个学生,就将同学罚站7对学生各方面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
A.12357 B.23567
C.12356 D.23456
4.思想家卢梭认为,“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这一观点体现了幼
儿教师的( )。
A.身体素质 B.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C.心理素质 D.能力素质
5.( )是确定教师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
A.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B.具备教师资格
C.具备相应学科知识 D.在教育机构任职
6.关于道德的内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B.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C.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支持
D.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制约
7.林宏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他较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的具有良好职业道
德的教师。这反映了林宏的( )。
A.教师职业理想 B.教师职业责任
C.教师职业态度 D.教师职业纪律
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B.文化科学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 D.高尚的职业道德
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较高层次是( )。
A.内省 B.慎独
C.自律 D.模范
10.(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更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完善的人格 D.精深的知识
11.教师职业道德较基本、较主要的功能是( )。
A.教育功能 B.社会促进功
C.调节功能 D.认识功能
12.以下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是( )。
A.教育性 B.一般性
C.示范性 D.社会性
13.下列有关某市教委规定“禁止违规补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一、二年级均不得组
织学生集体补课
B.高三年级在坚持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安全的原则下,学校可利用周六开展培优补差活动
C.严禁中小学在岗教师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有偿补课活动,奥赛除外
D.校园内应禁止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面向中小学生办班收费补课
14.“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 )。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15.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不包括( )。
A.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B.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16 学校应该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A.教育权 B.人权
C.人身权 D.受教育权
17.李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因班级期末考试,想取得好成绩,不让班上两名成绩非常差
的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李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受教育权 B.自我评价权
C.人身自由权 D.人格尊严权
18.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关于幼儿教育职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流行
B.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的实际,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
C.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任何情况下都禁止使用其他语言
D.幼儿园的招生,应当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19.《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扶持和发展( )。
A.老年人教育事业 B.残疾人教育事业
C.体育特长生事业 D.流动人员事业
20.小李是某大学专科毕业生。希望从事教育事业,则( )。
A.只能申请小学教师资格 B.可以申请初中教师资格
C.只能申请初中教师资格 D.可以申请高中教师资格
21.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 )。
A.教育主体 B.客体
C.对象 D.权利与义务
22.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是( )。
A.国务院 B.教育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3.通常规定的教育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各主体权利和
义务的法律是( )。
A.宪法 B.教育基本法律
C.教育单行法律 D.教育行政法律
24.“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
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25.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是( )。
A.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取学杂费
B.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C.教科书循环使用
D.开除违反学校管理体制,屡教不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