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模拟卷6
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环境B.遗传
C.教育D.主观努力
2.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问题上倾向于( )。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
C.外铄论D.内外因相互作用
3.提出关键期概念的学者是( )。
A.劳伦兹B.加德纳
C.斯滕伯格D.卡特尔
4.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活动论
6.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8.“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都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属于( )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
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9.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A.个体能动性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D.遗传素质
10.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D.教育
11.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B.互补性
C.阶段性D.不平衡性
12.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13.下列各项中对于外铄论说法有误的是( )。
A.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B.代表人物为荀子、华生、斯金纳
C.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
D.与弗洛伊德的言论一致
14.“性善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论 D.辐合论
15.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较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较根本的动因。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
C.动因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6.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D.动力
1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反映的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
A.家庭教育B.遗传素质
C.社会文化D.传统习俗
18.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 )。
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
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19.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这一观点称为( )。
A.外铄论B.内发论
C.多因素论D.遗传论
20.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具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张“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B.荀子
C.洛克D.华生
21.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包括( )。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
C.思维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
22.下列属于身心发展互补现象的是( )。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意志能战胜肢体残缺的困难
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口写字
23.下面能够说明“关键期内的教育相当重要的”这一观点的是( )。
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狼孩
C.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小燕3 岁时,父母带她到美国念书
D.教学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24.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下列选项中属于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有效措施有( )。
A.因材施教B.弹性教学内容
C.启发性教学D.组织兴趣小组教学
25.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有( )。
A.遗传B.人际关系
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