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学习实验
【实验者】班杜拉
【实验过程】班杜拉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实验结果】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到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
【实验结论】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儿童能够观察学习习得攻击性行为,并对行为进行模仿。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与否定则能阻止儿童对它的模仿。
【题目示例】
1.【单选】学生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在这次月考中考进全校名,我就奖励自己去买一件衣服”,这属于( )。
A.自我 B.直接
C.替代 D.负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自我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题干中学生自己制定了目标,当达成目标时用买一件衣服对自己进行奖励的行为属于自我。故本题选A。
2.【单选】“杀鸡儆猴”属于( )。
A.替代性 B.直接
C.自我 D.正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替代。替代性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而受到的,如看到同学举手后受到表扬。题干中,“杀鸡儆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这在教育领域属于替代性。故本题选A。
3.【多选】班杜拉把儿童的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
A.注意阶段 B.保持阶段
C.复制阶段 D.动机阶段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再现也叫做复制。故本题选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