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师备考资料

首页 >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资料

2021宁夏招聘事业编教师教综备考:章重难点知识

华图教师 | 2021-10-13 14:45

收藏

  章 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1:教育的基本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较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2.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难点剖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具有主客体双重属性;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知识2: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永恒性、阶段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难点剖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知识3:教育的起源

理论名称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较古老的观点 宋代朱熹 宗教
生物起源论 教育史上个正式提出; 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法国 利托尔诺 英国 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 孟禄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恩格斯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苏联 米丁斯基 凯洛夫

  难点剖析:虽然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知识4:古代中国的教育

朝代 特点
夏朝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学校称为“庠、序”
商朝 出现学校的现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西周 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学校:国学和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 战国 特点: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显学:儒家(孔子是私学创始人)、墨家 学校:稷下学宫(齐国)
汉朝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郡县学) 人才选拔:察举制
隋朝 创立科举制度
唐朝 推行科举制度 中央官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地方官学:州学、府学、县学
宋朝 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朝 科举考试形式:八股取士
清朝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难点剖析: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夏朝出现较早的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汉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官学和私学,汉代的中央官学包括西汉时期出现的太学以及东汉时期出现的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隋炀帝设立国子监;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宋代书院盛行。

  知识5: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7世纪)

古代中国 人物及 代表作 理论/地位 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论语》 教育作用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庶、富、教
教育与个人的关系 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对象 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培养“士”和“君子” 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朱熹概括:“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较早)
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的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观 终身学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思孟学派 《学记》 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个人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孟子 性善论 人的本性中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
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要求 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教亦多术等
荀子 性恶论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教育目的 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目标
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则止
墨子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培养目标 培养“兼士、贤人”
知识来源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
朱熹 《四书集注》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古代西方 苏格拉底 西方启发式教学 人 1.“产婆术”,分为讽刺、定义和助产三步 2.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 《理想国》 1. 理想目标:培养“哲学”; 2. 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 3. 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4.确立“四艺”的课程体系(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论灵魂》 百科全书式的 哲学家 1.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2.较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3.提出了“教育阶段理论”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较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古代西方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难点剖析:孔子是世界上较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人;《学记》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较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部教学法论著。

  知识6:创立阶段(17世纪—18世纪)

人物及代表作 地位/评价 主要教育思想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近代实验科学 的鼻祖 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提出了实验归纳法
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近代较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泛智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3.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制和学日制,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4.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等原则
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 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自然后果法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化 西方教育史上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难点剖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中出现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知识7: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一)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康德提出了“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己、成为本来的自我,都能得到自我完善。

  (二)德国的赫尔巴特:“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3.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较高和较为基本的目的,即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4.教学过程“三中心”:教师、书本(教材)、课堂

  5.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从理念和思想出发,培养良好的公民。

  7.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较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难点剖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较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