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三支一扶备考资料

首页 > 宁夏三支一扶考试 > 备考资料

2024宁夏三支一扶公基常识:古代科举制度

网络 | 2024-05-30 16:32

收藏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中进士)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

  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

  B.探花

  C.榜眼

  D.解元

  【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2.三元及第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都是第一名。

  A.乡试、会试、省试

  B.童试、会试、院试

  C.乡试、院试、会试

  D.乡试、会试、殿试

  【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