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和评价体系,可以成为衡量法律是“ 良法”抑或“恶法”的标准。
53. 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作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的规则。
54. 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
55. 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已明确肯定。
56. 委任性规则,是指委托相应国家机关加以确定。
57. 准用性规则,是指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规定。
58. 强行性规则,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
59. 任意性规则,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协商自行设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60.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61. 内容上,法律原则比较模糊、抽象、宏观,不仅关注行为的共性,也关注行为的个性,法 律规则比较具体、明确、肯定,着眼于行为的共性。
62. 适用范围上,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广于法律规则。
63. 适用方法上,法律原则不具有排他性,同一个案件,也许多个原则都可以同时适用,法律规则具有排他性(全有或全无) ,一个案件仅对应一个确定的规则。
64. 划分法律部门的两个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与法律的调整方法,一般来说,调整对象处于根本和首要地位。
65.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国内法+现行法)
66.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率,以法律为主干。
67.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68.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主体、内容和客体。
69. 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国家、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70.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71. 权利和义务二者在结构上,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的义务。
72. 权利和义务二者在数量上,总量相等。
73. 权利和义务二者在价值上,代表不同的法律精神,在历史上受重视程度不同,在不同国家地位有主次之分。近代社会以来,大多数国家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
74. 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的行使权利。
75. 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人身利益、精神财富和行为。
76. 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是法律事实。
77. 根据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78. 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