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8.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9.矛盾的基本属性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0.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1.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3.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起影响作用。
34.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35.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36.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37.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8.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9.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40.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41.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42.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43.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4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
45.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4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48.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49.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5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最根本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52.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5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5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55.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58.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5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是社会革命、改革。
6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6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64.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65.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66.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7.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
68.价值尺度是指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9.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要足值货币。
70.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