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资本论》于 1867 年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2)《共产党宣言》于 1848 年正式出版,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全面深入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共产主义。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 1845 年春,马克思旅居布鲁塞尔时写作的一篇重要哲学文献,文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实践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明确了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区别,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进步,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穿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理论准备。该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学界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4)《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出版于 1932 年,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从实践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费尔巴哈之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将自然看作是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精神创造自然,自然则是精神自主和自存活动的产品。而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代表人物有罗素、墨子、马克思和恩格斯等。
(1)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实物。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气、行[xíng]、阴阳等。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4)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6.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黑格尔、费希特等。
(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
(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外部世界的事物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8.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质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0.认识论的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本部分内容考查较少,目前仅涉及部分省市,比如北京、上海、江苏、浙
江、广东、深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这些地方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哲学知识的 积累,在学习中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