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
3.通货紧缩: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下跌,货币升值;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影响需求的因素:价格(影响最大);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互补品和替代品)。
5.1936 年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的建立,提出“看得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
6.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7.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地域概念)
8.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概念)
9.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10.PPI,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国家越穷,恩格尔系数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达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
12.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值在 0 和 1 之间。越接近 0 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13.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14.贸易顺差: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称“出超”。
15.贸易逆差: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出现贸易赤字,称“入超”。
16.货币升值:增加进口,减少出口。
17.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8.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19.搭便车效应: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20.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1.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2.土豆效应:又称作土豆悖论,当收入降低时,消费者会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价格。
23.柠檬市场: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
24.凡勃仑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产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25.边际效应: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26.口红效应: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27.机会成本:将特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取得的收益是以放弃将该资源用于其他有利可图的用途为代价的最大预期收益。
28.边际递减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9.“灯塔”常用作公共物品的代名词,“灯塔问题”一般用于解决政府的经济功能问题。
30.寡头垄断:指一个市场中每个公司的产品无独特性,并且竞争者的数量有限。如美国的钢铁、汽车,日本的家用电器等规模庞大的行业。
31.完全垄断:指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者。通常在公共事业中居多,如国有铁路、邮电等部门。
32.垄断竞争的定义:指有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