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教师的待遇不包括( )。
A.工资待遇B.课外补课
C.津贴与补贴D.住房与医疗保健
2.拔苗助长、超前补课,违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教学原则( )。
A.直观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4.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复习、练习等形式促进学生( )。
A.学习新知B.巩固知识
C.成绩D.技能
5.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B.选出班干部队伍
C.形成良好的班风、集体舆论D.开办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6.由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而产生的抑制是( )。
A.消退抑制B.分化抑制
C.无条件性抑制D.先天性抑制
7.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是( )。
A.先行组织者B.程序教学
C.上位学习D.表征学习
8.个体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指( )。
A.道德观念B.道德信念
C.道德评价能力D.道德情感
9.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对象是( )。
A.有心理问题的学生B.有不当行为的学生
C.有人格障碍的学生D.全体正常学生
10.在现代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是( )。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
C.实践活动D.自我探索
【参考答案】
1.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A选项正确。十六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C选项正确。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十九条:“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
2.A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的顺序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题干中的“拔苗助长、超前补课”,违反了人身心发展规律中的顺序性。故本题选A。
3.D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教学原则就是巩固性原则。故本题选D。
4.B
【解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复习是较基本的复习形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题干中的经常性复习、练习等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故本题选B。
5.C
【解析】形成良好的班风、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个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故本题选C。
6.A
【解析】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性(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抑制的一种,是指由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必要而产生的反应减弱(抑制)。故本题选A。
7.A
【解析】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故本题选A。
8.C
【解析】道德评价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中依据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进行道德评价活动的能力称之为区分是非或明辨是非的能力。故本题选C。
9.D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全员参与,考虑,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其主要对象是全体正常学生。故本题选D。
10.B
【解析】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因此中学生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间接经验。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