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中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为班与非班,这种做法违法(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2.现代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 )。
A.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C.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人D.品德、智力、体力等发展的人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教师劳动特点是( )。
A.长期性B.复杂性
C.示范性D.创造性
4.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 )。
A.主动与被动的关系B.平等与尊重的关系
C.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D.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5.心理现象包括( )。
A.心理过程与认知心理B.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C.心理过程与情感心理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6.整合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
A.精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D.调节策略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言语特点的是( )。
A.隐蔽性B.简约性
C.情景性D.与思维的相关性
8.学生想学习成绩但又觉得辛苦而不愿努力,体现的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9.“勤奋、自信、合群、坚强”描述的心理现象是( )。
A.气质B.性格
C.能力D.品德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蜡烛一般,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古往今来,常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下列对比,解释错误的是( )。
A.把老师比作蜡烛,体现了老师的奉献和给予精神
B.把老师比作蜡烛,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C.把老师比作蜡烛,淡漠了老师的劳动快乐
D.把老师比作蜡烛,强调了老师的纪律
【参考答案】
1.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学校和非学校。学校不得分设班和非班。”故本题选A。
2.A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发展。故本题选A。
3.A
【解析】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较佳阐释。故本题选A。
4.B
【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互相尊重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平等与尊重的关系。故本题选B。
5.B
【解析】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故本题选B。
6.C
【解析】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用以整合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故本题选C。
7.C
【解析】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的,可以用来支持思维活动。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C选项情景性是对话言语的特点。故本题选C。
8.C
【解析】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题干中,学生想学习成绩但又觉得辛苦而不愿努力,体现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冲突。故本题选C。
9.B
【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勤奋、自信、合群、坚强”描述的心理现象是性格。故本题选B。
10.D
【解析】老师就像蜡烛一般,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意在赞美老师无私奉献,为了教育事业牺牲自己一生的高尚品质,体现了老师的奉献和给予精神,因此A选项正确。而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终身学习,这句话主要强调奉献,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也没有强调老师奉献中的快乐与幸福。因此BC选项说法正确。这句话没有涉及教师纪律方面的内容。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