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学阶段的数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 )。
A.良好的情绪 B.强烈的好奇心
C.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D.正确的人生观
3.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较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5.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
A.知识的传授者 B.平等中的
C.教学的组织者 D.行为的示范者
6.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7.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8.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9.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
10.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
A.正 B.负
C.惩罚 D.消退
【参考答案】
1.D
【解析】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在思维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故本题选D。
2.D
【解析】人生观是指人对其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故本题选D。
3.B
【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一般认为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题干中“规定了教育活动的较大方向”体现的是导向功能。故本题选B。
4.C
【解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道者角色。故本题选C。
5.B
【解析】】ACD选项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常规角色。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教师是平等中的。故本题选B。
6.C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可以套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求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故本题选C。
7.B
【解析】深度加工是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过度学习是指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要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组块化编码是指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故本题选B。
8.C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故本题选C。
9.C
【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故本题选C。
10.B
【解析】正是呈现能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负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反应概率的过程。消退是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应发生的过程。题干中体现的是教师免去额外的作业即学生厌恶的刺激,来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