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
三、哲学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 |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例:(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3)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4)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孤静片) |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例: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
辩证唯物主义 | 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例:(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 |
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内心)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心即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 | 老子“道”;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存在即合理”“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朱熹“理在事先”。 |
四、唯物论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
(二)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 两个核心 |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
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具有永恒性、普遍性 | ||
三大规律“互否对”揭示事物“过道泉”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
五对范畴 | 1.现象和本质 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 5.内容和形式 | |
辩证法观点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克拉底鲁(诡辩论) 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琼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形而上) | |
形而上学 | 也叫玄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
六、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强调运动变化,没有否定静止,体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古希腊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属于诡辩论,夸大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七、认识论
认识论 | 三个核心 | 实践 |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认识 | 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就是认识者,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认识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 ||
真理 |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特点: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性、绝对性、相对性。 | ||
认识论的两大规律 |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 ||
认识发展规律 | 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感性—理性—实践): 1.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可以改造世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八、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和生产方式。
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二)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政权。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