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师备考资料

首页 >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点梳理:德育(1)

华图教育 | 2025-01-21 17:23

收藏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和意义(简答)

  1、德育定义: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德育的任务(简答)

  1、定义: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

  2、德育内容: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三、教育过程的矛盾(简答)

  1、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2、构成因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1)定义: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

  <1> 定义: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

  <2> 构成:道德知识、道德判断

  <3> 意义: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情

  <1> 定义: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2> 意义: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4)意

  <1> 定义: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2> 意义: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5)行

  <1> 定义: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

  <2> 意义: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6)培养要求

  <1> 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

  <2> 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又有相互独立性,不必拘泥一种顺序

  <3> 要根据学生发展特性,选择多种教育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2)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3)任何外界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形成

  (4)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也就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

  (5)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

  (2)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

  (3)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教育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组织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

  <1> 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

  <2> 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3>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过程

  (2)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

  <1>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

  <2> 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现象

  (3)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耐心细致教育学生,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