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应届毕业生择业季中, 部分岗位经常会出现 “外面的人” 想进来, “里面的人” 想出去的 “围城” 现象。 对此,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主要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解析】
高校应届毕业生择业季中出现的 “围城” 现象非常常见, 我认为这体现的是求职中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的欠缺, 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值得社会警惕。 对于这一现象, 我们只有找到原因, 才能有效解决, 使应届毕业生能够更高效地择业、 就业。
第一, 应届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 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没有清楚的认识, 更不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造成了就业中的这一盲目性。
第二, 缺乏有效的职场信息获取渠道。 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 对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认识, 大多只停留在用人单位宣传册上, 缺乏客观的第三方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时选择的盲目性, 使 “围城” 现象凸显。
第三, 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 开设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 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对学生职业规划引导教育的欠缺, 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此, 必要采取措施, 以减少 “就业围城” 的出现。
首先,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做出一定调整。 开设必要的职业规划课,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 设置利于学生发展、 以就业为宗旨的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可与本领域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 保证培养方向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在学生就业前尽可能提供专业相关岗位的实习机会, 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对本专业相关岗位有一定的了解, 也利于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整。
其次, 需要多方合作建立一个共享的专业化岗位信息分享平台。 可由政府牵头、互联网企业提供平台、 多方参与共享各岗位信息, 让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客观地了解相关岗位的真实情况, 当然也应探索一定的机制, 以保证这一平台发布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作为高校毕业生, 更应该有清晰的职业认知、 更踏实的就业理念、 更专业的理论知识, 让所谓的 “围城” 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