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面试

首页 > 宁夏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面试

2025宁夏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发展高质志愿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华图教育 | 2025-04-09 11:37

收藏

  【热点链接】

  1.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筹备中,广州赛区探索“馆校对接”“数字技术赋能”等新模式。招募城市志愿者超3万人,港澳台学生报名人数达582 人;运用数字人志愿者交互技术、精准定位系统提升服务效率,并推出全国首部国家通用手语情景剧教学片,助力无障碍服务。(2025 年2月19 日中国青年报)

  2.广州市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截至2024 年12月,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量高达575.3 万名,居全省首位。然而,志愿者服务存在奖励措施匮乏、流于“以指标为中心”、志愿服务形式繁杂但良莠不齐等问题,亟须全方位的完善与优化。在2025年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带来《以十五运为契机,推动我市志愿服务转型升级》的提案,广州市政协委员、黄埔区铁铮学校总校长丁丹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志愿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2025 年2 月20日《南方都市报》)

  【政策理论】

  1.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17 年《志愿服务条例》,2023 年《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出台,明确志愿者权益保障、服务规范化与激励机制。2024 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公民意识觉醒与社会参与提升。公众对社会责任认知深化,尤其是青年群体受公益文化影响,参与志愿服务逐渐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广东作为人口大省与改革开放前沿,高校学生、港澳青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多元主体形成志愿服务主力军。调查显示,广东省注册志愿者中青年占比超74%,志愿服务成为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对志愿服务的 需求日益多样化。例如在赛事服务等场景中,需要志愿者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群提供服务。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会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如社区服务、环保等领域,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2.意义

  (1)提升个人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个人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技能。志愿服务经历还可以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青少年来说,参与志愿服务也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积累宝贵的经验,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

  (2)提升公共服务韧性效能,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志愿服务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服务的补充,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满足一些特定群体和领域的需求。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能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减少社会隔阂,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传递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正能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3)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扩大群众参与、提升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志愿者源于群众,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充实社会治理力量、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整体效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降低社会成本,促进就业与创业。通过志愿者的无偿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和企业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大型赛事中,大量志愿者的参与可以协助完成许多基础服务工作,降低赛事运营的人力成本等。志愿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如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等领域都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问题

  (1)社会认知度不足,品牌建设薄弱。尽管志愿服务事业在不断发展,但仍有部分人对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和具体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志愿服务只是简单的义务劳动,没有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志愿服务领域,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项目和组织。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投入志愿服务中,不利于高质量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服务领域,如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普通志愿者可能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限制了志愿服务在这些领域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精心策划和专业指导,服务内容简单随意,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也难以体现高质量志愿服务的价值。

  (3)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协调不畅通。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过于注重指标完成,而忽视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志愿服务形式化,无法真正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也难以让志愿者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影响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在大型活动或复

  杂的志愿服务项目中,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的协同合作,可能会出现组织协调不畅的问题。如信息沟通不及时、职责划分不明确等,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资源浪费。

  (4)数字技术应用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在一些大型活动如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州赛区中,积极运用了数字人志愿者交互技术等先进手段,但在整体志愿服务工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均衡。一些地区和组织可能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无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在服务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习惯于传统的服务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诉求。

  (5)激励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往往需要志愿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很多地区包括广州市,存在对志愿者的奖励措施匮乏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难以长期维持,影响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性提升。对于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人身安全、权益保护等问题,部分地区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保险制度、安全培训等,使得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时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

  4.对策

  (1)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如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和优秀案例,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制作志愿服务主题的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在公共场所、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打造品牌项目,鼓励志愿服务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创新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加强品牌策划和包装,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吸引更多的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2)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度。规范服务流程,制定标准化的志愿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对服务前的准备、服务中的实施和服务后的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规范,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审核和监管,淘汰质量低下的项目。加强专业培训,根据不同服务领域的需求,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进行授课,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志愿者参加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对获得相关证书的志愿者给予一定奖励。

  (3)优化管理组织架构。注重服务实效,转变管理理念,从“以指标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需求满足程度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确保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加强协调统筹,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协调机构,负责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不同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大型活动或复杂项目中,提前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分工,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4)促进创新发展。推动数字赋能,加大对志愿服务领域数字技术的投入,推广应用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平台、服务效果评估软件等数字化工具,提高志

  愿服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精准度。鼓励开发更多适应志愿服务需求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如智能志愿服务助手、虚拟志愿服务体验平台等。鼓励模式创新,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合作机制。例如,开展“志愿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与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相结合,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内涵;鼓励社会企业、基金会等与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还可考虑在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等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引导和激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保险制度,为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等,降低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加强安全培训,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确保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