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第37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热闹开场。这一年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庙会上特别设立“年礼”展位区,汇聚了非遗大师手作、非遗工艺制品以及“新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老北京风车随风转动、中药材制成的毛猴儿活灵活现、小巧的“拉猫儿”栩栩如生,这些非遗作品不仅展示传统手工艺,更承载着老北京的智慧与文化,引得不少人爱不释手。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天桥居民拿着“吉祥鼓”开心地表示,看到这些就想起小时候盼着过年的时光,如今则盼着逛庙会。在年礼展位旁,景泰蓝工艺、皮具、脸谱、雕刻等数十种非遗技艺手作展示,让人目不暇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带来的老北京兔儿爷备受关注,其中蛇年定制款尤为亮眼。张忠强介绍,“蛇盘兔儿、辈儿辈儿富”这句老话,让蛇年兔儿爷更具意义,兔儿爷旁的桂花,既寓意生生不息,也体现了手艺人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期待。近年来,他制作的兔儿爷融入北京中轴线、二十四节气、十二星座等文化元素,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重焕生机,深受年轻人喜爱,北方工业大学的大学生们就收获颇丰。
【政策理论】
1.背景
2024 年年底,中国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 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非遗技艺和传统工艺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部分,正逐步与文旅产业融合,释放消费新动能。而春节庙会作为传统民俗活动,成为展示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地坛庙会便是其中之一。
2.意义
地坛庙会集中展示非遗文化,丰富了春节期间市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儿,增强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的创新展示,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文旅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文化消费。
3.问题
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非遗技艺传承人才短缺,一些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学习难度大,年轻人参与积极性不高;非遗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导致其市场影响力有限;此外,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还不够深入,部分非遗作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
4.对策
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和相关机构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和课程,鼓励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吸引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提
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吸引更多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
创新营销推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展线上展览、直播带货等活动,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非遗品牌建设,挖掘非遗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深化融合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企业深入挖掘现代生活中的文化需求,将更多现代元素融入非遗创作,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非遗产品。加强非遗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基地等,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